广联新掌门张锦泉:
一位现代又传统的华社人物(下)
广联新掌门张锦泉:
就职仪式上,张锦泉(右一)在两位前总主席曾国奎、谭栢叶(左二、左一)见证下,从第五届领导人蔡裕资手中接过广联大旗。

  接下来,说说这位新晋主席的人生经历。

  他的矛盾与统一

  2021年6月,印尼楠榜一家印尼文媒体Radar Lampung,在一篇介绍张锦泉的报道中写道:

  阿迪亚萨拉纳企业( PT. Aditya Sarana Graha )创始人哈里斯詹德拉——中文名张锦泉,是一个聪明人,他既传统又现代,既现代又传统。

  记者同他打交道,无论是坐在他的白色宝马车里,还是在他最喜欢的餐厅一起吃饭,他都不会错过经典的至理名言。

图为1999年初,印尼华裔总会17位创始人中的八人代表团在新加坡社团访问时留影。从左至右:黄一君、黄德新、黄Gilbert、汪友山、许天堂、张庆寿、张泉盛、张锦泉。

  哈里斯坚持中国古代圣人孔子的教义,记住了这位伟大哲学家的许多名言,最喜欢的是一句话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也可阅读:

  因为在他看来,人类不应该只关心自己,必须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

  “如果我们在被骗时感到受伤,那就永远不要说谎。如果我们在取得成功时感到高兴,那么也支持他人取得成功,而不是故意贬低人家。”他强调指出。

  为此,哈里斯在经营事业和日常生活中,始终努力践行孔子哲学中的“仁、义、礼、智、信”五项原则——慈悲,忠诚,正派,智慧,可以信赖。也不要忘记“kei-ten ai-jin”(敬天爱人),这是日本航空公司董事长稻盛和夫的思想。

  诚如这位印尼记者的评价,张锦泉身上确有某种“矛盾”的特质。

年轻时的张锦泉。

  一方面,他是个追求时尚的人,生活精致,讲究品味,意识超前,网络流行的新词随口就来,即使面对年轻人也不遑多让。他在雅加达Ancol海边的别墅,摆满了各种现代派的绘画和抽象的雕塑,每有朋友到访,他都会按照自己的理解,热心讲述那些作品深刻的寓意,但大部分客人(包括笔者在内)仍是不明就里。

  另一方面,他又满脑子传统观念,骨子里渗透着儒家思想,多年担任印度尼西亚孔教最高理事会副主席。他信奉《论语》等四书五经,强调“知行合一”,为孔教会主办的活动四处宣讲,不遗余力大声疾呼:“美德的威严催生敬畏,美德的辉煌催生明朗”。

  张府那幢充满现代艺术气息的宽大豪宅,平时只有张锦泉和太太两个人居住。但这位喜欢喝洋酒的男主人,也像无数生活在中国的祖父一样,渴望三代同堂、含饴弄孙的家庭氛围。

张锦泉夫妇与子女孙辈外出度假的合影。

  每逢星期天或节假日,住在外面的儿子媳妇只要因为外出旅游或别的原因没有回来探望,他便忍不住冲着夫人大叫:“你快打电话给他们,如果再不把孙子带来让我老人家高兴,我就从这栋别墅搬走,儿孙不来,我们两公婆要这么大的房子干什么!”

  生活中,其实很多人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性格与情感存在着多重性。但是像张锦泉这样集现代爱好与传统理念于一身,且反差如此鲜明的,并不多见。

  这也许正是他事业成功的秘诀所在。

  成长的印记

  张锦泉祖籍广东开平市水口镇,祖父早年来到印尼,定居在南苏拉威西首府望加锡。1953年张锦泉在这座城市出生,就读当地左派华校清华中小学,“从小最熟悉的一首歌就是《东方红》”。

  1966年他刚上初中不久,华校即被关闭,后来搬来雅加达改读天主教印尼文学校,但从小在华校打下的中文功底和长辈的教诲使他终生受益。当然天主教学校也没有白念,班上有个女同学杨梅花,福清人,温柔娴静,住家就在学校对面。梅花的父亲开一间店铺,张锦泉时常从店里拿货寄到外埠,做点小生意。一来二去,钱没赚多少,但是“赚”到了店主女儿的芳心,杨梅花同学就变成了小张的太太。

  我小时候在望加锡,祖父是当地广肇会馆的理事,对同乡公益很热心。那时候华侨婚丧嫁娶一般上都由会馆派人帮忙,特别是老人去世,都要埋在各自同乡会购置的义山。记得有一次两个同乡长辈来家里和爷爷谈天,听说其中一个人还没有加入广肇会馆,爷爷和另外一个人就很吃惊:“啊呀!你不是会员,将来死了怎么办!”——我那时就记住了,原来会馆这样重要!

  笔者在江门市政府网站还到这样一则消息:

  2018年11月,印尼华贤张锦泉先生到沙冈侨联中心寻求帮助,表示想找回自己“素未谋面”的祖屋。在寻找祖屋的过程中,在沙冈侨联中心的牵线下,张锦泉走访了父亲当年捐资建设的学校。得知家乡正在筹建氏族祠堂时,他捐建了祠堂牌楼,传承乡情。

  谈及长辈的影响,张锦泉告诉笔者:

  我还记着爷爷常说的一句话,“钱生胆,饭生力”。哈哈!长大后我明白,简单六个字,真乃至理名言。任何人,不吃饭就没有力气,没有钱就没有胆子混江湖。当然任何事情也不是绝对的。

张锦泉与笔者在其家中陈列的艺术品前。

  那时候,我父亲做“水客”,不是回中国帮人带钱带书信的那种,而是从望加锡到雅加达办货。他每次来椰城都会带小礼物给我们小孩子,我最喜欢的,就是他给我买的《三国演义》小人书,一套60本,从第一本《桃园三结义》,读到诸葛亮去世的《五丈原》,还有最后一本《三国归司马》,不知看了多少遍,简直如痴如醉。后来接触到第四任总统瓦西德,才知道他对中国的《三国演义》也是挚爱无比,滚瓜烂熟。所以他对我们华人那么好,这就是文化融合的力量!

  1971年,张锦泉与家人从望加锡移居雅加达。有关他的创业经历,印尼媒体曾这样报道:

  为了生计,他和三个兄弟姐妹开始了各种奇怪的生活。记得在刚踏入商海时,每天骑着摩托车穿梭于大街小巷,免不了碰到胡搅蛮缠的店家和主客,经常为五万卢比的交易和人斗智勇。”

  哈里斯(张锦泉)最初从事铰链、螺丝刀之类的小五金生意。1978 年,他的业务开始增长,但正赶上印尼货币大幅度贬值。哈里斯第二次输了。不过,他没有放弃。五年后,即 1983 年,哈里斯再次崛起:创立 PT berana Aditya Sarana Graha公司。专注于生产销售卫浴设备,妻子在簿记和财务方面提供协助,注重专业精神,也讲究亲情原则。出乎意料的是,他的公司发展迅速,从开始雇佣的12名员工,增加到1043人。产品也从卫浴设备扩展到家用电器,然后又在雅加达北区建造经营了一座哈里斯顿商务酒店。

  早在2005年,当地传媒便报道过张锦泉和他的企业,其中有媒体采用了下列醒目的标题:

  Sukses dengan mempertahankan nilai-nilai luhur Tiongkok

  翻译成中文就是:以维护中国高尚价值观获得成功

  2022年6月28日,马来西亚与国际联盟 (IBA) 联合主办第二届“白手兴家——东盟华人杰出奖”评选活动,张锦泉荣获“东盟华企卓越表扬奖” 。

  社团经历与新思路

  应该说,今年1月就任印尼广联总主席,是张锦泉第一次以重量级华社主角的身份登台亮相。但实际上,他是1998年苏哈托政权下台之后,印尼华人社团开始重建,并得以复苏的最早的参与者和推动者之一。

  1998年5月,印尼发生了一系列针对华人的黑色五月暴乱,在当时排华的社会背景下,华人中的一批有识之士痛定思痛,冒风险下决心进行串联活动,积极重建华社,要把华人团结起来,致力于争取长期以来华族被歧视被剥夺的应有权益,明确提出华族应在政治、社会和文教方面与主流族群一样,享有平起平坐的相同地位,和参与共同建设国家的义务和责任。

  时年42岁的长友集团总裁黄一君,和45岁的本文主人公张锦泉,正是这批有识之士中最年轻的两位。

  张锦泉回忆说:“五月暴乱发生时,我站在南区公寓的高楼上,看到北区唐人街上空浓烟滚滚,心里悲愤难平。这个国家必须改变,而我们华人也必须组织起来!”

  当时,以著名药剂师和制药企业家汪友山先生为首,联络黄德新、张庆寿、许天堂、陈清禄、黄Gilbert、张泉盛、黄一君、张锦泉等17位创办人一起,奔走呼号,发动各界志同道合的华贤,于1999年2月5日在雅加达正式成立“印尼华裔总会”(INTI),汪友山被推选为首任总主席。

也可阅读:

  而华裔总会成立之前,黄一君和张锦泉已经作为先锋大将的“八人团”成员,跟随汪友山、张庆寿、黄德新等前辈前往马来西亚、新加坡华社走访取经,学习当地华裔如何在多元种族社会中保持族群和谐,以及如何培养华人同胞的团结精神。

  史料记载:这17位华裔总会的创办人,清醒认识到印尼的“华人问题”,乃是殖民地历史遗留下来的老问题,成为印尼民族进程史上的负担。因此,该会在1999年4月10日发表的成立宣言中庄严宣布:

  印尼华裔总会的宗旨,是要全面和彻底地解决历史遗留下来的印尼华人问题,并与我国全体族群一道,在全球化的新纪元,重新建设一个与世界先进民族并肩共进、一个更先进和更有竞争力的、走向进步公正和繁荣富强的新印度尼西亚。

  时值今日,印尼华裔总会已成为该国覆盖面最广的全国性华社之一,有80多个分会遍布华人聚居的县市。25年来,该会在争取华人合法权益方面取得成果;在保送非华裔优秀子弟前往中国留学、赈灾扶贫、灾后重建、为贫困白内障患者免费手术、彩虹助学、发展华文教育、提高国民素质等方面深获好评。

张锦泉的工厂和部分员工。如今的Aditya-Sarana-Graha公司,是一家领先的建筑材料和家用电器制造、进口、分销和物流企业,上千个产品种类,拥有19个分支机构和13座仓库,并在印尼各地设立了37个服务中心。

  回首当年,华裔总会和印华百家姓协会等社团的率先成立,不能说是石破天惊,但至少是一个标志性的历史事件,有力带动了华社的复苏。
而张锦泉等人先驱式的行动,已经载入史册,成为他们一生的光荣。

  在此之后,他与华社结下不解之缘,除一直担任华裔总会副总主席,还相继担任了广肇总会、孔教最高理事会、跨宗教和平委员会、龙狮总会和印尼工商会馆中国委员会等多个社团的副总。

  二十多年来,他的身影始终活跃于华社的舞台,从来不曾缺席。

  现在,当他做了印尼广联的总主席,由配角变成了主角,面对华人社团普遍存在的骨干团队青黄不接的现象,他又有着怎样的考量?

  在张锦泉看来,广联走过的历程,顺应了海外华社趋向联合,携手发展的潮流。特别是对接与会员单位祖籍地——广东省政府、企业和民间团体等各方面的交流合作,一向都是广联会务的重中之重。

  “自本届理事会就职,全世界进入后疫情时代,中国也于去年年底放开管控、全面开放。对海外社团而言,这是一个非常利好的局面。待条件成熟,我们将大力组织印尼广联成员,恢复前往广东等地的考察交流活动,互通有无,推动商贸往来,让彼此之间的合作再度“火”起来。”

  “要解决后继无人的当务之急,我的思路很简单,就是大刀阔斧,革故鼎新,尽全力加强广联的青壮年工作!”

  除此之外,别无他法。张锦泉干脆地说。

  “老一辈创办华社的目的,就是为了给子孙后代营造一个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活动中心。他们完成了这个历史使命,我们这一代人再做几年,也终将隐退。这是一般的自然规律。”

  但是我们的下一代由于接受当地教育,对族群文化生疏,他们的社交圈已不局限在华人社会内,对参与华社缺乏兴趣,并且很多人不懂中文,华社面临断层的危机。因此,输入新鲜血液保持社团活力,是我们迫在眉睫的任务。

  所以我们在社团事务决策中,不仅要虚心听取元老们的意见,而且要注意倾听中青年理事的心声,鼓励他们献计献策,把华社舞台的聚光灯对准年轻人,这样才能提升他们的责任感,使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价值。

  还有一点十分重要,为适应当代新经济发展的形势,有实力的理事应该出面,帮助改善提高同乡子弟的经济地位,让年轻一辈多一个靠山。
为此,本届广联已经成立了一个全新机构——国际商贸部,清一色由中青年组成。

  令张锦泉感到欣慰的是,他已经成功说服广联几任领导人和工商大佬,动员各自的子女率先加入这个国际商贸部。

  “这些人虎父无犬子,家族事业基础雄厚,熟悉信息技术,有国际沟通能力,个个身怀十八般武艺。只要我们创造必要条件,放手让他们去做,把广联平台整合的商机提供给他们,拨云见日,未来可期!”

  当然,印尼华社面临断层的困境,有其过往历史形成的根源,非一朝一夕可以改变。但张锦泉对于广联饱满的热情和信心,也正是来自于过往打拼的经验。

  “无论如何,我总是相信天下没有白费的努力。每一任主席和理事会都是在做继往开来的工作,我这一届总主席必须要有自己的担当,踏踏实实干几年,薪火相传的事业就算不能博得满堂彩,还有下届领导接着干,年轻一代接班的问题也一定会有所改观。”

  “我特别欣赏中国人讲的一句话:‘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

  他微笑着加重语气说,如果做到这一点,我就夙愿以偿,心满意足。

  丁见印尼纪事 供稿

 

其他精彩视频/资讯,请关注、分享、点赞  ↓

  @guojiribaoindonesia.official 

  @guojiribao.indonesia

       @guojiribao

分享 (Share)
Picture of Harris

Harris

评论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热文推荐

You cannot copy content of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