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与戏剧(1)
《印度尼西亚戏剧选1595—1930》第一集

雅谷·苏玛佐(JAKOB SUMARDJO)

本篇短文旨在介绍华人在印尼戏剧生活中的参与情况,文中所引用的资料皆为二手资料,即直接或间接探讨华人在戏剧生活中所起作用的文章和书籍。

如果我们认真地去做这个工作,就会发现华人在印尼戏剧界的参与情况是极其复杂的,正如马修·艾萨克·科恩(Matthew Isaac Cohen)指出的那样。他通过研究印尼同一时期的马来语、荷兰语和英语的报刊杂志,撰写了厚达471页的著作《斯坦布尔戏剧团》(The Komedie Stamboel)(2006)。如果仅有12年历史的斯坦布尔戏剧团尚且有如此详尽的记录,那么从17世纪至今一直活跃在印尼舞台上的华人戏剧活动就更不用说了。

有鉴于此,本文只是对印尼华人的戏剧活动作一个粗略的描述。由于缺少相关历史人物的文献资料,编写一部具有百年历史的印尼现代戏剧史尚且困难重重。倘若剧团本身都没有活动记录的话,那还能指望谁去做这件事呢?别无他法,这就是笔者在最初阶段所能做到的一切。

早期活动

荷兰学者格鲁尼维特(W.P. Groeneveldt)在他的著作《印度尼西亚与马来亚历史笔记:根据中文资料汇编(1960)》(Historical Notes on Indonesia and Malaya: Compiled from Chinese Sources)中提到,中国与努山达拉群岛自刘宋(420-479,指南北朝时期南朝的宋代——译注)就已互通往来。然而,书中仅仅描述了特定时期土著居民的生活,甚至具体到饮食方式,却丝毫没有提及华人在印尼的活动。

17世纪初,当一些西方旅行家开始著书立传讲述他们的经历时,华人的戏剧活动方为世人所知。克罗婷·苏尔梦(Claudine Salmon)在她探讨印尼华人马来语文学的著作《印尼华人的马来语文学》(Literature in Malay by the Chinese of Indonesia)(1981)中摘录了一些关于印尼华人戏剧的描述。

英国人爱德蒙·斯科特(Edmund Scott)在1625年对万丹华人的描述如下:“他们热衷于唱歌和演戏,但声音极其难听。他们通过演唱戏剧来表达对各路神仙的膜拜。一开始,他们会焚烧祭品,然后道士们就一个接着一个不停地跪拜。通常情况下,当他们的船只即将出发前往中国或从中国返回时,他们会在露天的道路上搭建舞台进行这样的表演,一直从正午演到次日方告结束。”

除了德国人巴切威兹(E.C. Barchewitz)在1751年的描述外,与托马斯·斯坦福·莱佛士(Thomas Stamford Raffles)一起攻打爪哇的英国皇家军官威廉·托恩(William Thorn)在1815年也写道:“这些被称为哇扬的戏剧与我们这里草药贩的叫卖如出一辙。演员都是女性,为了表演而进行排练……她们身着中国和鞑靼人的服饰,其中有几个长相十分俊俏……她们在锣鼓喧嚣声中说唱着中文的台词。”

荷兰人维策尔(A.W.P. Weitzel)在1860年写道:“哇扬是一种露天戏剧……男女演员都长相俊美,身着中国古代服饰,在震耳欲聋的锣鼓喧嚣声中,拖着唱腔用一种很不好听的语言来演绎角色。”

上述描述都说明了华人在印尼所表演的中国戏剧类型。他们使用的语言依然是戏剧中原本的语言。据说,这些戏剧是在开阔的路边搭建露天舞台进行表演的。可以想象,大部分的观众都是当地华人。当然,也会有土著居民前来围观,但他们不像通晓语言的华人那般痴迷,而西方人既然在描述中使用了“嘈杂而又刺耳”和“不知所云”的字样,就已经说明了他们并不习惯观看这种表演。

至于华人戏剧与万丹王国的华人海洋祭祀仪式之间是否有关联这个问题,则需要去追溯这种关联在其祖籍国是否存在。如果确有其事,那么这种戏剧就不仅用于娱乐消遣,而且还是一种信仰体系。这种类似于爪哇(或许,当时的万丹亦是如此)的哇扬戏,是用来庆祝新旧交替过渡时期的仪式。

(原载《华人在印尼民族建设中的角色和贡献(第二册)》。本篇未完待续)

分享 (Share)
Wenxi Zhang

Wenxi Zhang

评论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热文推荐

You cannot copy content of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