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生华人与爵士乐(6)陈氏家族
(从左到右) 陈尼哥(Nico Chen)、杰克·雷蒙斯(Jack Lemmers) (Lesmana)、陈埔毕(Bubi Chen)、托尼·斯科特(Tony Scott)和陈约毕(Jopie Chen)。摄于1960年9月,泗水。

艾尔弗雷德D·迪科阿鲁(ALFRED D. TICOALU

 陈氏家族

在印尼如雅加达、万隆和泗水等几座大城市,新生代的爵士乐家纷纷涌现。说起泗水的爵士乐,大家一定会联想到一个家族。在印尼,当大家谈论起“陈”(福建话:Tan)这个姓氏,通常会直接想起陈埔毕。这很正常,因为陈埔毕最为有名。尽管如此,但陈埔毕并不是家族里唯一一个音乐家。

陈埔毕的音乐天赋来源于他的父亲陈庆和(Tan Khing Hoo)。陈庆和擅长拉小提琴、吹小号和弹扬琴(Khim)。在十个孩子中,有五个是从事与音乐相关的。第一个是罗伯特·阿尔伯杜斯·丹希尔(陈观英,Tan Kwan Ing,Robert Albertus Tanzil),在泗水以弹奏夏威夷吉他而出名。其余四位则在爵士乐方面有不少造诣,分别是:陈德迪(Teddy Chen)[陈观雄,Tan Kwan Hiong,泗水,1924-维尔克(Werkhoven),荷兰,2016]、陈尼哥(Nico Chen)(陈观德,Tan Kwan Tik,泗水,1928 年-泗水,1989)、陈约毕(Jopie Chen)(陈观群,Tan Kwan Koen,泗水,1931-泗水,1990)和陈埔毕(Bubi Chen)(陈观仁,Tan Kwan Djien,泗水,1938-三宝垄,2012)。

他们家族的姓由Tan (福建话发音)变成Chen (普通话发音)是由于父亲的原因。陈庆和曾在中国上过大学,思想开放且进步。在他返回印尼不久后,清朝(满清)被推翻,国民党建立了中华民国。陈庆和在泗水同几位朋友最先剪掉了自己的辫子。陈庆和随后向他的孩子们介绍“Chen”是他们家族姓的普通话发音。而最先在公众场合使用“Chen”的是陈德迪(Teddy Chen)。他认为这种用法是正确的,因为全球华人更熟悉这种拼法。陈德迪亲自教导的几个弟弟也随他一同改为使用“Chen”这个姓的拼写方式——其他兄弟姐妹则仍旧使用“Tan”。

陈氏家族正统的教育背景折射出了他们思维方式的开放与进步。陈庆和的所有孩子都在荷兰学校上学。这也许是由于他的妻子李苏珍(Lie So Tien)的父亲是一位华人雷珍兰(注:荷兰殖民政府封予华人名流的中尉军衔)的缘故。然而,他们当中没有任何一个人接受过正统的专业音乐知识教育——陈德迪和陈埔毕则有幸曾在美国,在德迪·威尔森(Teddy Wilson)指导下学习爵士钢琴的书本理论知识。

陈德迪在泗水上大学的时候,读的是医学专业。但是还没有毕业,他就去了鹿特丹荷兰经济学院(Nederlandsche Economische Hogeschool或“NEH”)学习经济学。退休后,他又去了莱顿大学(Universiteit Leiden)学习汉学,研究道学和佛教。精通英语的陈尼哥曾在泗水的一所华人学校教英语。陈约毕则获得了簿记学的文凭并从事簿记员工作。陈埔毕的理想是成为一名医生,但是内心对于成为爵士乐家的想法更强烈。于是高中毕业后,他就成为了一位职业爵士乐家。

分享 (Share)
Picture of Wenxi Zhang

Wenxi Zhang

评论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热文推荐

You cannot copy content of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