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后的华人艺术家(11)
阿帝迪亚·诺凡李的作品: 《发现印尼系列·历史》(2011)

亨德罗·威彦托(HENDRO WIYANTO

 

阿帝迪亚于1978 年11 月17 日出生在中爪哇梭罗市的一个华人家庭。阿帝迪亚觉得,他们家自奶奶一代开始就已经非常“现代”了。他没有华文名字,名字后面的“-li (李)”是姓氏,来自父亲李灿福(Lie Tjan Hok,后更名为弗列迪安·鲁斯李Freddian Rusli)。他母亲名叫魏信珠(Goei Sien Tjoe,又名辛塔·罗雅妮Sinta Royani)。

 

诺梵李(Novali) 的名字取自单词“十一月”(November),而后面的”-li”音显然是代表他的姓氏“李(Lie)”。他们一家住在象牙村(Gading),而村里的大部分居民都是“土著”。所以,阿帝迪亚自小就习惯与周围邻居打交道。

 

20 世纪80 年代末,年纪还小的阿帝迪亚·诺凡李已小有名气,在各种绘画比赛中频频获胜。不仅如此,他还是个儿童皮影戏表演者(Dalang)。1989 年,日惹印尼电视台还播放过他的皮影戏表演。他的父母发现了他在视觉艺术领域的天赋和兴趣后,全力支持他在该领域的发展。

 

1989 年,阿帝迪亚身着皮影戏艺人的表演服装,在印尼缩影公园受到了苏哈托总统的接见,并在独立宫获得了总统夫人婷夫人(Ibu Tien)的接见。众所周知,这两位都是新秩序时期举足轻重的人物,也是那个时期艺术活动家们的抨击对象。

 

对阿帝迪亚来说,一个艺术家的族群背景与他的作品并无干系,至少没有直接关联。艺术家甚至不必对咄咄逼人的种族问题太过介怀。他认为,吸引人的恰恰是艺术家对问题的思考态度,而非盲目煽情。

 

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思考,人们将学习透过表面,更为深入地看到问题的本质。他说:“每一位艺术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方法,如果万一我的作品也触碰到这个问题,那不是因为我想把它放在首要位置上,而是我的潜意识在运作……我自己更喜欢自然流露的东西,通过思考而非煽情……我觉得《发现印尼系列》还属于我对这个国家的历史问题和整体性的思考范畴……”(电邮采访,2013 年9月16日和9月9日)。

 

当1998 年五月骚乱爆发的时候,梭罗是骚乱严重的城市之一,但阿帝迪亚一家却幸免于难。他父母家具公司的员工全都是土著,他们保护他一家人免受打砸抢的暴行。他说,“正是从这件事上,我看到了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原住民和非原住民的问题,笔者)。我认为,1998 年事件更像是一起利用族群问题转移视线的政治事件。”

(原载《华人在印尼民族建设中的角色和贡献(第二册)》。本篇未完待续)

分享 (Share)
Picture of Wenxi Zhang

Wenxi Zhang

评论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热文推荐

You cannot copy content of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