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贤:值得纪念的一位女性(下)
李秀贤生前在有关书法活动开幕式上致辞。

这些年来,印尼书法家协会的艺术交流活动,已从印尼走向国际,成为展现千岛华族传承中华文化的一张闪亮的“名片”。而李秀贤女士,则被人们认为是这张“名片”当之无愧的设计推动者和代言人。

李秀贤:值得纪念的一位女性(下)

丁剑

1947年,李秀贤出生于苏门答腊岛北部一个名叫先达的城市。她在中国的祖籍地是广东省东部的丰顺,丰顺位于梅州市南端、潮汕平原的西缘,是一个被青山绿水环抱的山区小县。丰顺乃是粤东著名的温泉之乡,境内地热资源丰富,每个乡镇都有很多的温泉浴池。可能是祖祖辈辈常洗温泉的原因,丰顺自古多出俊男靓女,皮肤细白,眉清目秀,李秀贤虽未在丰顺生活过,可是父母的遗传因素,使她从小就出落得十分漂亮,直到年近花甲,仍美丽大方,丰韵不减当年。

2004年3月,印尼一家颇有影响的华文媒体曾刊登了一篇记叙李秀贤成长经历的人物通讯。报道中写道:

还在她幼年时代,家里即遭遇不幸,她的父亲在她刚满一岁时就因病去世了,她们兄弟姊妹都是由勤劳善良的母亲一手抚养成人。

李秀贤的童年与青少年时期在平凡中度过,小学在棉兰教会卫理学校念书,中学就读于棉兰南安中学,毕业后从1966年到1973年,她在棉兰卫理学校当了八年教师。

由于从小缺少父爱,加上自己属于狮子座的女性,在她的血液里天生就蕴藏着坚毅的精神,这种精神,在她婚后开始凸现出来。1973年李秀贤与张庆寿先生结婚,婚后立即伴随夫君迁居雅加达,共同创业,开拓一片天空,这位斯文娴静的文化人,从此变成一位协助夫君打理工厂,又在商海泛舟的“经济人”。

正所谓“性格决定命运”,李秀贤性格中除了具有坚毅、忍耐的一面,还受母亲的影响,有着温柔贤淑、宽容善良的品质。从而使其在面对一些矛盾问题和处理很多事情上,既能做到隐忍不发、不动声色,又能做到处事果断,精明、强干、理性、智慧。

30年来,李秀贤和夫君一道,夫唱妇随,艰辛打拼,白手起家。他们肩并肩一起创办企业的理想,也是由花到果,喜获丰收;从一个生产纸箱的小作坊开始,逐步发展到今天,拥有大片厂房和4条先进的瓦愣纸全自动生产线,成为产品畅销千岛的同行业较有实力的企业之一。

就像人们常说的那样,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必定站着一位贤慧的女人;反过来说,一个成功女人的身旁,又何尝不是站着一个胸怀宽广的男人。李秀贤人生最大的幸运之处,就在于拥有一个兄长般呵护关爱、理解支持她的好丈夫张庆寿先生。

在雅加达华社,身为印尼客属联谊总会前任总主席兼创办人之一的张庆寿先生,其知名度和影响力不亚于任何一位领袖人物。他现任印尼工商会中国委员会的秘书长,印尼大埔同乡会辅导委员会主席,社会活动繁忙,并时常奔走于印尼与中国,为两国民间和官方经贸方面的交流合作穿针引线、搭桥铺路。但是,无论自己担负的责任多重,工作压力多大,张庆寿对于夫人李秀贤担纲主持的社会公益活动,总是默默充当起顾问的角色,陪伴她做好组织发动工作,无私奉献,不遗余力,时刻和她站在一起。

挥毫题字的李秀贤

与绝大多数丈夫在外一手遮天,太太只在家里做小鸟依人的华族家庭所不同的是,李秀贤女士与张庆寿先生的婚姻生活具有很强的互动性。他们俩几十年来相濡以沫,休戚与共,在共同经营着企业的同时,也共同经营着一份美好的感情。对于许多事业发达的成功人士来说,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境界,由于不容易做到,所以令人羡慕。

因此可以说,嫁给一位好丈丈,应该是李秀贤生活旅途上找到的一个永远发光的聚焦点。

有了成功的事业、幸福的家庭,李秀贤开始营造一种更丰富多彩的业余生活。像很多在印尼歌舞之乡——苏北棉兰长大的人士一样,李秀贤从小就有文化娱乐方面的爱好。她是一个老板,但首先是丈夫的太太和三个孩子的妈妈。天性使然,她平时喜欢烹饪、做手工艺品,也喜欢和女性朋友们一起唱唱歌、写写中国字。而她在社会活动中崭露头脚的契机,就始于1999年她参加的一个烹饪文化培训班,这是当初李秀贤自己也未曾想到的事情。

那时,雅加达北区智德烹饪函授学习班需要一位有组织能力的组长,经书法家林毓明先生的推荐,李秀贤担任了这个职务。一年后,智德烹饪函授学习班举行成立一周年庆祝纪念活动,有人建议把烹饪学习班改为印尼民艺学友会,将活动范围进一步扩大,除了每月组织一次烹饪面授学习班外,又加上民族舞蹈学习和定期举办医学讲座。建议得以采纳,李秀贤由组长而当选为民艺学友会主席,活动内容丰富了,会员马上由40余人增加到70多位。她把这一成果归功于学员的团结友爱,理事们的精诚合作,以及副主席饶韵人女士的全力配合。

2002年,印尼民艺学友会又开设了一个书法学习班,命名为“醉墨书法学社”。李秀贤身体力行,一马当先,不但自己勤学苦练,还腾出自己公司写字楼的整整一层楼的大厅,供大家在此笔走龙蛇,练习切磋书法技艺。她又先后请来了杨松江、叶维汉、胡原菁、张喜顺、沈贤士、蔡剑声和彭涛等几位书法名家联合进行辅导。一时间,学习者踊跃,教授者积极,响应者众多。在李秀贤等人的大力推动下,汉字书法这门中华传统文化中古老的艺术瑰宝,又在印尼重新发芽,焕发勃勃生机。

2003年,李秀贤趁热打铁,又将“醉墨书法学社”向印尼政府注册成立了全国性的“印尼书艺协会”(后更名为印尼书法家协会),从此会务一发难收,蒸蒸日上,会员由雅加达开始发展到其它城市,艺术交流活动也从印尼走向国际,成为展现千岛之国华族传承中华文化的一张最亮的“名片”,而李秀贤女士,则被人们认为是这张“名片”当之无愧的设计推动者和代言人。

在华族千万、侨领如云的印度尼西亚,多年以来英才辈出,而其中热心公益、造福华社之贤能人士,亦可谓灿若星斗,数不胜数。

但是,在这个华文被禁锢了32年之久,又得以重见天日的国度里,却极少有人像李秀贤这样,仅用一枝毛笔、几张宣纸,——还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歌友,便开启了印尼与中国以及新加坡等地民间文化交流的一扇大门。

2005年9月中旬的一个下午,来自中国大陆的我们,在雅加达李秀贤的办公室见到她。她微笑着,静静地望着我们,言语不多,和蔼可亲。

李秀贤的书法作品

正采访时,李秀贤女士的好朋友——印尼中国友好协会主席阿卜都拉·乌玛尔先生匆匆赶来了。乌玛尔早年留学中国,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先后在中国居住了十四年之久,是个名符其实的中国通。乌玛尔当年在北京曾有幸结识了当时的中国外长陈毅元帅,从此被陈老总的风采深深折服。后来,由于工作关系,乌玛尔又认识了陈毅的儿子——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前会长陈昊苏。

今年中国十一国庆节,吴玛尔主席和印中友协顾问李秀贤女士等友好人士,又接到了来自中国的邀请,请他们前往北京出席国庆观礼活动。乌玛尔便想起了陈毅元帅的一首诗:“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他今天来找李秀贤,是要请这位印尼书协的女主席,把陈毅的这首诗用毛笔写成一幅书法作品,带到北京亲手赠送给陈毅的儿子陈昊苏会长。乌玛尔激动地对李秀贤说:“陈毅元帅是中国的伟人,他的这首诗在中国家喻户晓,我想,没有什么能比请你用中国书法抄录这首诗,更能表达我对中国伟人的怀念之情了!相信陈毅的儿子一定也会很看重这份礼物。”

李秀贤听罢,庄重地答应下来。果然,半个月之后,我们从印尼《国际日报》的报道中看到,这位凝聚着印尼人民深厚情意的珍贵礼物,已经由乌玛尔亲自送到了陈昊苏的手里。

这时候,我对李秀贤在印尼推动中华文化的意义又有了更深的认识。我忽然觉得,在这位华裔女性的身上,实在有一种许多企业家所没有的眼光与智慧,她看得那么远,关怀那么深。她拥有金钱,但没有成为金钱的奴仆,而是用这些金钱,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印尼华族社会浴火重生,继承发扬,从而催化了人们对真、善、美的渴望。

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个女人的风韵,将不会被时光所淹没、因年龄而改变;她的生活之树长青,她为之所做的工作,将留给这个时代许多亲切的回忆;她为此付出的努力,无论昨天,今天,还是明天,都是光荣的。

想当年,圣人孔子曾在一条河边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几千年来花开木落,每个人由少而壮,至老而逝,概莫能外!再看如今,李秀贤女士和她的夫君,以及文中提到的乌玛尔先生均已作古。往者不可追,来者犹可惜!我们活着,纪念逝者,且行且珍惜!

分享 (Share)
Picture of Wenxi Zhang

Wenxi Zhang

评论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热文推荐

You cannot copy content of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