椰城一帘烟雨——台湾影星刘皓怡小传(7)
第一章 武林公主 7、“小中国”
刘皓怡主持“中广”节目

闻 喜

7、“小中国”

随着城市改造,原本的眷村大多被拆建。台北“南机场”眷村迁建殆尽。刘皓怡移民美国的大哥和二姐,想要重寻故地,甚至找不到旧宅的方位。正如他们的妈妈回北京找不到以前所居住的胡同一样。

然而,一代人的记忆却拆不掉,它深深地烙印在外省人的内心深处。眷村作为一个时代的缩影,不只有乡愁,还有美好质朴的人情味。皓怡无忧无虑的日子,都是在眷村度过,是父母所给予的。

戒严时期国共势不两立,让幼时皓怡与小哥对陌生的大陆充满好奇。有一次趁着大人不在家,小哥用小收音机,找频道偷听大陆对台广播,但频道被干扰得很厉害,杂音很多,听不清楚。不过当对岸播音员的声音传来,也是以国语发音,就很兴奋。他们确信大陆的存在,声音传来的地方,曾是他们的家。而对播出的内容,他们并未在意,也不懂。

在两岸没有通邮、通航、通商的情况下,最有效的宣传工具就是广播,而报刊、书籍和传单,都不易进入到对岸。从大陆空飘过来的传单,几乎都被当局没收或销毁。

成名之后,皓怡应邀在“中广”主持一档对大陆广播的节目“为您歌唱”,她努力以柔和的声音传达台湾演艺界的讯息。在节目中播放流行歌曲和自己专辑中的歌曲,邀请艺人接受访问。每次她都以“亲爱的大陆同胞们”开始播音。“为您歌唱”节目一季十三集,每集四十分钟。结果一季没有做完,皓怡就因为拍戏忙碌而中断。

两岸分治的状态,让皓怡从懂事起就觉得生活仿佛缺了一角。

眷村基本上都是简陋的临时过渡房,因为当时的口号是“一年准备、两年反攻、三年扫荡、五年成功”。眷村一些土地是临时租借,期限都是“到反攻大陆为止”。大陆移民来的时候,只带一只皮箱,谁知一住就是一辈子。随着形势的变化,人口增长,临时住所变成长期住宅,空间不敷使用,就不断违章扩建。

眷村人来自五湖四海,年轻人多以普通话交流,长辈们则是南腔北调。有时遇到家乡人,就会停下来聊几句。听到乡音,就像打开陈年老酒,香味四溢,令游子陶醉。皓怡的家常有父母的朋友来访,大多是北方人,操着很侉的北方腔。

眷村按军种分布,其中陆军眷村最多,其他还有空军眷村、海军眷村和后勤眷村。皓怡的家属于空军眷村。空军由于运输的便利,军人多是全家人迁台。空军是“少爷兵”,待遇在各军种中最好,眷村的条件也更好一些。

各眷村的低阶官兵往往需要自谋生活,于是眷村开店做生意的人越来越多。除了杂货店、副食店,还有名目繁多的小吃店,满足了眷村人的生活所需。皓怡家附近就有一家山东馒头店。

在眷村及周边开设的小吃店,包子、水饺、油条、锅贴、烧饼、杠子头等面食,应有尽有,而且招牌多挂大陆省份名称。在大陆移民迁来之前,台湾人几乎不吃面食,市面上也见不到面粉。台湾本省人都称眷村是“小中国”。

皓怡小时候贪嘴的故事不少。还在上幼稚园时,一次皓怡偷拿了妈妈10元钱买糖吃。眷村有一个杂货店,店主是侯爷爷。她买的彩色糖果球只要2毛钱,侯爷爷找回很多零钱。她不敢对妈妈说,把找回的钱放在客厅大门与纱门之间,然后自己就在院子里吃糖。妈妈看到了,只是把钱收起来,没有责骂她。皓怡则为此内疚了一辈子。

眷村常有外面来的小贩,大多是踩着三轮车在村外叫卖。爆米花、花生糖等就会在村里现做现卖,大人和孩子看着他们制作。还有一种面茶,在炒过的面粉里放上糖,再淋上滚烫的开水。开水是从长嘴壶里倒出来,壶嘴会发出嗞嗞的声响。皓怡有一阵子酷喜吃麦芽糖,家里的酒瓶和酱油瓶盖,都可以换麦芽糖吃。于是,她就把家里的瓶盖收集起来。

皓怡和哥哥、姐姐过年都有新衣服穿,但每一次都要等到除夕要吃年夜饭时,妈妈才带孩子们去买衣服、鞋子,因为那个时候最便宜。可见刘家虽然衣食无忧,但也不是可以任意花费的。

 

分享 (Share)
Picture of Wenxi Zhang

Wenxi Zhang

评论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热文推荐

You cannot copy content of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