椰城一帘烟雨——台湾影星刘皓怡小传(9)
第二章 眷村雏凤 9、技多不压身
儿时刘皓怡和小哥刘昶

作者:闻喜

“不要出村去玩!”父母常常这样吩咐孩子。
眷村犹如一个村落,孩子们在眷村里玩,熟门熟路,大人比较放心。跑到村外去玩,怕跟着坏孩子学坏,也担心迷路走失。
刘皓怡与大哥、二姐,年龄差距在十岁以上,感觉不是一代人。在皓怡与小哥刘昶眼里,他们都是大人,小弟小妹只有被教训的份,从不敢还嘴。大哥也常常代替父母管教他们。
在眷村,与皓怡相熟的同龄女生不多,她常常跟在小哥后面,看他和同伴在一起玩。玩的都是大陆的游戏,如:官兵捉强盗、老鹰捉小鸡、一二三木头人、跳格子、滚铁环、打弹珠、抓子儿。皓怡有时会在自家院子里划格子跳。
皓怡很崇拜小哥,他什么事都敢做,也做得好。譬如捕小鸟、捉蜻蜓、逮金龟子、玩毛毛虫。皓怡害怕触碰毛毛虫,就在一旁看着哥哥玩。皓怡还跟着小哥爬树。
小兄妹玩恼的时候也有,皓怡曾和小哥打过架,吵架更是常事。有时他们做错事,惹父母生气,爸爸就会惩罚他们,让他们面壁思过,严重的还会罚跪洗衣板。小哥很顽皮,常被爸爸罚跪。但父母一转身,他就向妹妹做鬼脸,让人哭笑不得。
刘父治家如治军,他在客厅墙上挂着“家法”,虽然不常用,但有警诫作用。在皓怡的记忆里,大哥与姐姐就有被“家法”伺候过。小哥玩得过火,父亲也会动用“家法”。
小哥带着皓怡在眷村玩,玩到天黑还不回家。他知道要挨打,就带着妹妹去菜摊,要一根辣椒,揉碎后涂抹在手心上,让手心变得火辣辣的,被打手掌时,感觉就没有那么痛了。
父母教导子女,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如果坐椅子时把腿翘在茶几上,就会被妈妈骂。吃饭时,也不能拿着筷子点着人说话。妈妈从小生活在礼仪之家,虽然如今旅居他乡,也不能坏了规矩。
可能是练武的缘故,皓怡走路不注意时,两腿有点向外撇。小时候的她不爱穿裙子,撇腿很不好看。妈妈发现了,就会加以提醒。经过半年时间才纠正过来。
“统统有奖!”
这句台词给当年台湾的小朋友留下深刻印象。皓怡印象最深的就是这个《儿童世界》节目,主持人叫“亮叔叔”(上官亮)。节目之所以出名,也是因为当年只有这一档儿童电视节目。小丑装扮的“亮叔叔”,从一张圆形纸幕中破纸出场的场景,令人感觉滑稽又好笑。
上学时,皓怡会请班上同学来家里,或一起写功课,或在院子里玩。父母鼓励孩子与同学接触,可以把品行端正的同学带来家。这些来家玩的同学,住家都比较远,本村的不多。小哥也常把同学带回家玩。如果赶上饭点,父母就会留同学吃饭。妈妈做的炸酱面,配上生吃的大蒜,让同学过后念念不忘。
来自大陆的外省人虽然简居眷村,到底还是过上了安稳的日子,孩子也可以完整地接受文化教育。
1945年台湾光复,国民政府针对日本统治时期“殖民化”教育,确定了台湾教育“祖国化”的方针。遣返日籍教师,并在大陆征召一批教师,同时在台湾创办师范学院。以国学为基础,以儒学为主干,在学校和社会两方面,加强对民众的民族精神教育。
皓怡上学时的学制是——幼稚园三年,小学六年,初中与高中各三年。台湾从1968 年开始实施九年国民义务教育,实施以德、智、体、群均衡发展的教育目标。哥哥、姐姐升学都要联考,学习压力很大。皓怡读书时学校名称改成“国中”,实行义务教育,小学升初中无需联考。
从小学到高中,皓怡上学都要穿校服,高中与大学都有军训,军训时需要穿军训服,打领带。初中的学生组织是童子军。皓怡记得,童子军敬礼是三根手指,军训敬礼是四根手指。
皓怡幼时读的是私立幼稚园,天主教创办,离家较远,要坐小校车,有好几站路。后来就读于与眷村一街之隔的台北市“新和国小”。上学、放学,来去方便。
皓怡的童年可以用充实而多姿多彩来形容。除了从小学习武术,还学习舞蹈、钢琴、游泳,几乎是无所不学。皓怡不是在父母压力下所学,而是自己有一种渴望尝试新事物的冲动,也有耐心完全学会,并且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
“妈妈让我学什么我都学,而且学有所用。妈妈常用‘技多不压身’来鼓励我们兄妹多学技艺。”皓怡入行后曾对媒体这样说。
皓怡很感谢妈妈,妈妈当时的想法都很超前,她因此得到很好的塑造。

分享 (Share)
Picture of Wenxi Zhang

Wenxi Zhang

评论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热文推荐

You cannot copy content of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