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在咬指甲? 医授3招改掉坏习惯

  不少民众都有咬指甲的坏习惯,除了造成外型不美观,还可能「病从口入」。胸腔暨重症专科医师黄轩表示,咬指甲通常始于儿童时期,大多数人会随著时间推移而停止,但也有少数人会持续。长期咬指甲不只会使指甲受损,也会引发牙齿、口腔感染、皮肤问题,患者可透过增强自我意识、改用替代行为或寻求心理治疗改善。

  黄轩在脸书粉专「黄轩医师 Dr. Ooi Hean」发文表示,是常见的口腔习惯,不同人群中咬指甲的流行率从3-46.9%不等,据研究发现,医学生咬指甲的比例最高。根据威廉氏等人(Williams et al. 2020)的研究,咬指甲可能与心理压力、焦虑、无聊和寂寞等情绪有关,其中36.8-63%的病例有家族史。

长期咬指甲 对健康有害
  黄轩表示,有经验的专业医师会看病人有无长期咬指甲,从而追蹤体内危机在哪里。根据帕崁等人(Pacan et al. 2014)的研究,长期咬指甲可能导致以下健康问题:

●指甲受损:指甲变形、断裂和脆弱。

●牙齿问题:牙齿磨损、错位和敏感。

●口腔感染:病菌通过口腔进入身体,可能引发感染。

●皮肤问题:指尖皮肤炎症,感染或溃疡。

也可阅读:

· 梅加瓦蒂和佐科维大选前将制定政治版图

· 民调显示副总统候选人的呼声:

咬指甲可被治癒 应尽早寻求治疗
  黄轩指出,仅有25%咬指甲者会寻求专业医师治疗,但多篇论文指出,治疗可显著改善咬指甲的症状。2022年11月苏玛雅(Sumayah Aljhani)在《医学案例报告杂志》(J Med Case Rep)上发表一篇文章,指出行为疗法是咬指甲的第一线治疗方法,包括认知行为疗法(CBT)与生活习惯疗法(HRT):

●增强自我意识:意识到自己在咬指甲时,主动停止行为。

●替代行为(HRT):将咬指甲习惯替换成其他无害的行为,如摆弄一些小物件或使用橡胶手环替代。

●心理治疗(CBT):如认知行为疗法可帮助改变不良行为,并提高应对压力的能力。

  黄轩坦言,26.4%的家长不会带有咬指甲习惯的孩子去看医生,甚至有70.2%的家长认为,自己惩罚孩子是打破坏习惯的有效方法。但其实效果差,还让孩子更焦虑、压力更大。

  他说明,根据研究显示,60.6%的医生看诊时,不会主动询问有无咬指甲习惯,且67.6%医生不会主动检查病人指甲。有些重症患者的疾病来源,可能来自长期的不良习惯,例如咬指甲,应提早协助改善、治疗咬指甲的坏习惯。

(来源:LTN)

更多内容:返回国际日报首页,查看更多 ↓ 

 

其他精彩视频/资讯,请关注、分享、点赞  ↓

  @guojiribaoindosia.official

  @guojiribao.indonesia

       @guojiribao

分享 (Share)
Picture of Heng

Heng

评论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热文推荐

You cannot copy content of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