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纽约学者许大卫访问印华作协
美国纽约学者许大卫访问印华作协
合影

  【本报讯】2023年8月18日,坐落于雅加达北区Jl. Terusan Bandengan Utara 91AN的印华作协总会会所,如同每逢星期六一样开放,不同的是当天上午约十时半,来自美国纽约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中华文化博士生的许大卫(David Borgonjon)前来访问。当时获得印华作协总主席袁霓,以及林秀、叶冬珍、张颖、于祯、黄益娘、碧玲、忆蕾、潘汉辉、李奇璇、邝耀章、陈德胜、杨思萍、杨叶青、刘帝辉和华实等文友的欢迎。

  许大卫的父亲是比利时人,母亲是中国人。他出生在中国北京,自小在北京某国际学校读书,所以能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同时也热爱中华文化。

  此前,许大卫通过印华作协网站(www.yinhuazuoxie.com)看到许多印华文友的文学作品,也看到不少印华作协的文化活动。因此,他根据印华作协网站所载明的邮箱:yinnizuoxie@gmail.com,yinhuazuoxie@yahoo.com和perpetin@yahoo.com,联络了印华作协有关的理事,并说明了希望能了解印华文化文学,尤其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印华文学发展。

也可阅读:

经济学家:佐科维决定提升公务员工资和养老金非常合理

  许大卫当天也在印华作协会所二楼参观了图书馆。当他看到图书馆两边长长书架满满的书籍时,他脸上现出惊喜神色脱口说道:“这个图书馆很大,藏书丰富!”

  在会议上,袁霓总主席向许大卫简单讲述了印华作协成立的经过和发展。她说,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或准确的说是在1966年,苏哈多政府封闭了全国各地的华文学校,我们一群失学的年轻华文写作者开始向《印度尼西亚日报》副刊园地投稿,因而相识、相聚。1996年,我们联系了一些同时代的华文写作者和一些老作者,以中秋联欢的名义举办了自“白色恐怖”以来的第一次文学座谈会。出乎意料的是,报名要参加的文友竟然有200多人。当时举行了两场文学研讨会,并成为印华文学的一个转折点。之后,印华文学界人士每月都会进行一次规模不等的聚会,慢慢凝聚起情谊。

  1998年5月爆发了“五月暴乱”,印尼华族的生活受到了巨大的威胁。我们认为应该利用手中的笔争取华族社会的权益,而且要团结印尼友人,尤其是印尼文学界友人,通过文学交流增进互相了解,互相帮助。最终我们15个志同道合者一起创立了印尼华文写作者协会,就是印华作协。

也可阅读:

《樱桃小丸子》滨崎陈尸家中,飘出尸臭才被发现

  许大卫希望能找到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印华文友撰写的书籍,他在印华作协图书馆很仔细的查看,当他找到一部觉醒周刊合集时如获至宝地说:“这是一部很难得的书!”接着他就全神贯注书中内容。

  如悉,《觉醒周刊》是印华前贤萧玉灿于1954年主导创办的周刊,内容丰富,其中包含了国内外政治,青年园地,印尼文艺,印尼历史地理,印尼语文指导,印尼工业和经济,中国新闻和印华问题等,更可贵的是萧玉灿等人也在这个刊物撰写评论文章。

  今年32岁的许大卫还找到合共15种19册的《印尼生活报纪念丛书》。同样地,他高度评价上述19册的诸多印华老报人20多年以来的努力成果。

  《印尼生活报纪念丛书》包含了印尼华人丰富的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等创作文集,是包括许大卫等,专门研究印华社会宝贵的文献。

  将近傍晚时分,许大卫才恋恋不舍地印华文友们告别。但他说再过两个星期还要倒回来看书。文友们也异口同声回答说:“欢迎!欢迎!”

  (hhsh)

 

其他精彩视频/资讯,请关注、分享、点赞  ↓

  @guojiribaoindonesia.official 

  @guojiribao.indonesia

       @guojiribao

分享 (Share)
Picture of Harris

Harris

评论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热文推荐

You cannot copy content of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