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北迁象群 专家支招:建“亚洲象国家公园”

    中新社北京6月17日电 自去年3月从西双版纳州进入普洱算起,云南北迁象群这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已经进行了15个月。这群“国际明星”引起大家对野生亚洲象栖息地的关注。
  最新一期《中国新闻周刊》采访了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学研究所所长、研究亚洲象32年的高级工程师郭贤明,保护区管护局科学研究所高级工程师王巧燕,解读象群“北上”之谜。
  “从动物行为角度来分析,当亚洲象种群数量扩大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自然扩散的行为。就是要在更广、更大的空间内活动,这应该是这次亚洲象北迁的主要原因。”郭贤明称,西双版纳1958年划定5个保护区,总面积24.25万公顷,约合362万亩。当时亚洲象数量还没有这么多,以为划定的面积足够它们栖息了。
  “上世纪80年代,大概有170头亚洲象,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大象开始逐渐走出保护区。一开始是少量大象、尝试性走出保护区,第二年又有几头走出来。”郭贤明说,一头成年亚洲象一天的食物有200多公斤,为了更多食物,它们会逐渐迁徙,“不停留在某一个栖息地,其实是为了生存”。
  “很多人可能对亚洲象的习性不了解,亚洲象喜欢在森林比较稀疏、草本植物比较多、有水源的地方活动,而且土地坡度要相对平缓。”郭贤明说,经过多年保护,保护区内过去有草场的地方现已恢复成森林,亚洲象的食物反而有所减少。也就是说栖息地保护得越好,食物越少。
  “2014年,我们统计保护区有280头左右亚洲象,现在有300多头。有关研究显示,一头成年亚洲象在天然林里的平均生存空间是10平方公里。”王巧燕说,保护区内海拔900米以下的沟谷、雨林最适合大象生存。但保护区内不全是雨林,还包括森林、河流、草地、灌木林等不同地理环境。
  “大象会本能地推倒几十厘米高的树木,不让这块地成林,从而为自己提供食物,但随着我们森林保护力度加强,保护区里的荒地、次生林越来越少,大象食源地也随之减少。”王巧燕说,而保护区外的土地和当地农民的劳作地有重叠,老百姓种植的玉米等作物对大象来说是营养价值高、更易获取的食物,原来大象在保护区林地里走一天才能吃饱,现在在农田吃几个小时就饱了,大象便把农田作为栖息地,并继续向外扩散。
  “大象外迁也说明现在的保护工作成效好,大象不怕人了,活动习惯也有所改变。原来老百姓会放爆竹驱赶吃庄稼的大象,现在村民保护大象的意识提高,不伤害大象,大象的胆子也变大了,白天也会跑到林子外的农田吃庄稼。”王巧燕说。
  “当初象群向北迁徙,大家都没意识到它们会走那么远,我们也希望象群返回西双版纳,特别是到了冬季,西双版纳仍然会有相对丰富的食物来维持大象生存。现在政府也在尝试多种办法引导象群南归,通过在南边投放食物引诱,在北边围堵等,有一定效果,最终如何,还要观察。”郭贤明称。
  “我觉得最终的解决办法还是要回到‘建设亚洲象国家公园’上。”郭贤明说,保护区并不是专门针对亚洲象设立的,而是保护森林生态系统,这个森林生态系统由很多物种组成。而建设亚洲象国家公园,就可以在更大尺度上做总体规划,哪些区域可以给亚洲象,哪些区域给其他动物,哪些区域留给森林。

分享 (Share)
Picture of Alice

Alice

评论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热文推荐

You cannot copy content of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