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印尼木雕大师阿侬先生
木雕面具彰显巴厘宗教 大师渴望技艺发扬光大
阿侬先生在各类奖状前

走进乌布邻近的“木头村”——马斯(Mas),家家户户可谓都暗藏着几代大师级的木雕艺术家。日前《国际日报》巴厘记者走进木雕村并专访代表印尼在2016年由国际民间传统艺术组织颁发的“人类传统奖(Living Traditions Award )”获奖者阿侬先生(Ida Bagus Anom Suryawan ),对其雕刻背后的故事、个人历程及雕刻未来的发展情况等进行专访。

采访中

问:出生于雕刻世家的您,是否在成长历程中对雕刻有过任何逆反情绪?

答:从小就生活在叮叮咚咚的雕刻敲打之声中,此起伏不断的响声不仅来自家中,而且邻里街道整片经常整体共鸣,年少的我确实经常对这些杂音有些反感。因为出身在一个传统的巴厘家庭里,9岁的时我不仅需要学习雕刻,还要参与舞蹈表演及传统乐器的掌握,但当时却最向往成为一名专业的足球运动员。在青少年时期,Tilem叔叔(即巴厘最著名之一的Njana Tilem博物馆的创始人)的一句话让我如雷灌顶:“即使是专业足球运动员,哪怕在人生最顶峰的时候,30岁前也必须终止;因此每个人都必须拥有一项可维持一生收入的技术。”之后,我慢慢真正走进雕刻的世界,感觉心不仅随之沉淀,也慢慢将自我的情感与日俱增地融入其中。

工作坊面具作品

问:您能否大致阐述雕刻一个物体的步骤?

答:首先,根据木头的形状给予一个创作的主题;随后再进行大体形态地切割。初步切割需融入大量的灵感和情绪的注入,有时候可能一天就顺利雕出大致的形态,可能长达一周还未见雏形;之后,仔细着眼于细小部分的雕刻,再用磨砂纸进行打磨至手感光滑;最后为上色晒干阶段。一般采用最基本的白色调进行整体上色,放置于太阳下晒干1-3日后再进行细节部位上的着色。世代相传的巴厘木雕可谓是“纯天然”的手工艺术之作,因为仅采用日晒的温度让木头自然均衡地吸色,并反复进行20 – 30次涂层让色彩呈现层次感。

工作坊的部分木雕作品

问:在制作木头面具时最主要面临的困难?

答:巴厘面具更多是为了在印度教仪式或宗教舞蹈上佩戴,因此在制作面具的细节都必须由牧师来决定,如选择哪棵树的木头作为材料、挑选哪块木头、起始和完工之日是否为良辰吉日等;材料的不兼容性和时间的紧迫性一般为主要的挑战。

使用的雕刻工具等

问:您觉得未来的雕刻艺术在巴厘岛发展情况如何?

答:目前,越来越少的年轻人从事雕刻艺术,在马斯地区也不足30多人。在巴厘宗教节庆到来之际,很多社区大量的订货导致每日近8-9小时专注于几块木头的情况,不仅考验足够的耐心,更多的是来源于内心的那份热情方可与木头进行迅速地“交流”;同时,可系统地给予基础的雕刻技术讲解的大师也为之甚少。总体而言,如果要继续发展此传统的手工艺技术,不仅需要有更多开放的工作坊让公众来走近和了解,在政府层面上也需开展更多的竞赛和活动来唤起年轻一代的兴趣和激情。

记者佩戴“老人面具”暂逃现实片刻

在采访最后,阿侬先生笑着说道:“有时候惆怅或者伤心难过,不妨戴几分钟的面具来逃离一会儿现实或许个愿望。”本报记者随即采取建议,佩戴上了一个老人的木头面具来寻求“智慧”、“沉淀”和“归属”,只求在复杂的社会中能有一份智慧去追求自己所喜欢的事,让心灵也随之沉淀;期待巴厘岛尽快开放与家人重聚。

本报记者 叶露

分享 (Share)
Picture of Wenxi Zhang

Wenxi Zhang

评论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热文推荐

You cannot copy content of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