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和爪哇文化融合的印尼布袋哇扬戏(2)
在大城市各闹市举行的布袋哇扬戏表演吸引各族群的观众来观赏。

安德利安•布尔沃塞布德罗

(ARDRIAN PURWOSEPUTRO

 

在印尼,布袋哇扬戏属于能够融合当地社会文化和习俗的表演艺术。语言的发展受到政治、权力和社会潮流的影响,但是布袋哇扬戏却能够伴随着语言的变迁而发展。布袋哇扬戏中所使用语言的几经变更就是最好的证明,一开始使用闽南语,后来改为马来语(华人马来语),最后变成使用印尼语。与印尼其他表演艺术相比,这也是布袋哇扬戏与众不同之处。詹姆斯·R·布兰顿(James R Brandon)认为(1993:73-74),布袋戏用穿着中国传统服饰的木偶演绎着中国的故事,但使用的却是印尼语。更有趣的是,在印尼众多艺术形式中,作为始终使用印尼语作为语言媒介的表演艺术之一的布袋戏,却来源于中国。

印尼布袋哇扬戏中也包含了韵律诗和班顿诗。韵律诗是操偶师在浪漫场景下吟唱的诗句,为男女主人公相见和相恋的场景渲染爱情的氛围。“Syairan”一词来源于单词“syair”,即四行诗。韵律诗由爪哇的操偶师创作,但现在已经很少被提及。

1965年之前,韵律诗在布袋戏的表演中很常见。操偶师用华人马来语,也就是以前华人每天所使用的市场语来吟唱韵律诗。在屠宏基(Tok Hong Kie)师傅的笔记本上有几首创作于1960年代的韵律诗,如:

 

旧时马车今火车

火车轮子去哪儿?

从前厌恨今钟情

爱情标志在哪儿?

 

海里蚂蟥进嘴里

田里蚂蟥下河里

口中爱情无用处

心中爱情是真谛

 

为了活跃气氛,表演时,操偶师一般还会随着伴奏的音乐声有节奏地吟唱幽默清新的班顿诗。这些班顿诗一般由滑稽的布袋戏角色吟唱,比如扮演主角随从侍卫的雅欧罗(Ya Olo)这种傻头傻脑又滑稽搞笑的配角。这和以浪漫著称的韵律诗比起来相距甚远。

班顿诗一般用印尼语、闽南语和爪哇语吟唱,有时也会三种语言混合使用。为了增添幽默元素,操偶师有时也会故意模仿华人的口音。瑟索莫,别名迪哥(Cak Di),是中爪哇的一名资深的操偶师,在他的手稿中写着这样一首班顿诗:

 

登上船只要划桨

渡到对岸寻螃蟹

约会期间赞连连

结婚之后头晕晕

 

金丝雀声很动听

针叶树上雀儿停

为人妻子别吃醋

吵吵闹闹没好处

 

布袋戏的传播和兴衰演变

 

布袋哇扬戏由福建移民带到印尼(Kong, 2005:319)。特别的是,布袋哇扬戏只在爪哇流传。然而福建人的迁徙中心不仅只在爪哇,其他岛屿例如苏门答腊也有福建人的足迹,但布袋哇扬戏却只在爪哇岛传播并发展至今,在其它地方却很少看到布袋戏的踪影。

布袋哇扬戏传入印尼的确切时间并不明确,但可以肯定的是,艺术是随着人群的迁徙交流而传播和发展的。布袋哇扬戏传入印尼应该归功于福建人的“下南洋”(Lynn, 2006:16)。更何况中国人自古以来十分喜爱戏曲艺术,几个世纪以前,华人离开中国,飘洋过海举家迁徙,同时也将传统的戏剧艺术带到了他们生存的地方。尽管身处异国他乡,他们仍努力保护和发展中华传统戏剧艺术(Salmon, 1985:62; Kong,2005:316)。

布袋哇扬戏在爪哇的传播和发展几经浮沉。布袋哇扬戏经历的众多曲折在300多年前才得以被记录下来并被世人所知晓。在长达300多年的时间里,布袋哇扬戏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原载《华人在印尼民族建设中的角色和贡献(第二册)》。本篇未完持续)

分享 (Share)
Picture of Wenxi Zhang

Wenxi Zhang

评论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热文推荐

You cannot copy content of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