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口镇大虎坑村易名富坑村
感谢中国政府保护松口客家文化古迹 (客家文化浅识篇之四)

客家山歌是中国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而松口山歌又是客家山歌其中佼佼者,松口山歌是民间流传的一种口头文学,内容丰富多彩,语言质朴浅白,意境含蓄优美,唱腔多种多样,凸显出浓郁的客家文化和鲜明的地方特色,广为客家人所喜欢。新中国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曾说:“我很爱听”,客家人最敬仰的叶剑英元帅鼓励说:“不仅要继承传统,也要努力创新。”而中国现代著名作家郭沫若则以诗赞颂:“山歌入夜唱丰收”。

松口自上个世纪20年代已流传着“歌仙刘三妹”的故事,堪与广西“刘三姐”的故事媲美,所唱“自古山歌从(客家话‘松’与‘从’同音)口出”成为松口山歌佳句。精彩的松口山歌还有“水塘旁边种苦瓜,苦瓜行藤打野花,野花虽靓无子结,与妹同心才有家”;又如“花烛点火满堂光,郎才女貌结鸳鸯,明年添到双贵子,定系文武状元郎”;还有“过了新年运气佳,祝贺锦上再添花,子女读书成绩好,不是博士就专家”等。这些顺口歌表明了松口人崇尚读书,鼓励人人上进,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

如今,松口镇仍保存着许多客家建筑文化的活教材,其中是建于明朝1619年的元魁塔;建于当代的密庵亭;另有建于明清时期的世德新街,但现在却变成了“松口老街”;还有4层楼的松江旅社,这是从前梅州最大的旅舍,据说许多客家人要到南洋之前一晚,就是在这儿住上他最后一晚;松江旅舍的对面就是火船码头,即是从松口到汕头下南洋的必经之路,据说最多“火船”聚集的时候,有300多条船只共6000多客家人从这里出发飘洋过海。

松口富坑村今有何氏庐江堂,而且还建一座三层楼宿室。松口庐江堂右侧就是笔者祖辈故居。
(左图)获得乡亲们的欢迎。(左图)祖先留下的古井。

笔者这次游历梅州,其中一个主要的目的就是探访祖辈在松东乡富坑村故居。富坑村原名大虎坑村,根据村中父老所说,古时候此山上的村落拥有茂密的森林,还藏着许多森林之王——老虎,这些大老虎又大又凶也经常伤人,故名为大虎坑。然而因当地拥有不少天然资源,令居民获得福利,后来就改名为富坑村。富坑村村民极为重视文化教育,几乎所有的村民具有一定程度的文化水平。但可惜的是该村人丁单薄,而且少年、青年和壮年人多数在省城地区当官或经商,只留下老弱妇孺,目前居民人数只有515人。

笔者在富坑村的祖辈故居因超过半个世纪没有受到整修,显得残破不堪,不但不能供人住宿,本家人等甚至把楼梯拆掉,免得有人上楼参观时发生意外。

叶剑英把剑长歌铲除四人帮

不过,幸得堂弟何孝泽蒙祖宗庇荫,也因为自己能奋斗努力,今成为拥有庞大资金、信誉卓越的投资财团总裁,而且他念念不忘祖宗恩惠,希望有朝一日尝试祖居院外古井清凉甘甜的井水,并且能在清明等节日祭奠祖宗,因此拨出巨款在祖屋右旁建筑一座“庐江堂”祭祀大厅,并且在大厅两旁设立廊屋,接着在大厅右侧又建起一栋三层楼的大厦,以供本家成员及宾客们下榻之所。

梅东大桥。
继善楼收藏许多精彩书法。

根据何氏公谱所载,何氏出自韩氏而源于姬氏〈韩氏初祖世系图〉,何氏公谱第四表也载明:卅一世高祖韩武子(名韩万)是曲沃桓叔(韩成师)之子。接着何氏公谱第七表又说:(何氏)一世高祖(韩)瑊公。“韩王安被秦掳,韩国亡。韩之公族避秦鼠匿,厘王次子曰瑊,遯至庐江,因秦使盘诘,指河为氏,易韩氏为何氏。

据说,瑊公就是《浈阳水木记》原本作者。这部东汉时期史籍记载:何姓初祖名瑊,为韩釐王支子。王安时,以祖尊励且贤,命为公族大夫。曾与韩非同秉国政,谏王安勿朝秦,弗听。祖乃退隐韩原,及王安被秦所掳,国破家亡,瑊遁迹庐江,寓于津要,操舟送济,取资以给。后秦始皇出游至博浪沙间,为人所击,大索不获,疑是六国贵族所为,乃遍令密探侦访,冀有所获而屠害之。时秦吏循令遣胥,密诘居民姓氏。时祖方掌济,胥登舟而诘曰:“公何姓?”祖未知秦胥,适天寒冰冷,固戏指水以应曰:“此为吾姓”。意以水寒喻“韩”也。韩寒同音,实非有所隐也。胥不悟,复问曰:“若殆河姓耶?”祖复应曰:“姓必从人,岂从水耶?”胥乃籍何而去。祖后闻知是秦令,大骇而窃叹曰:“吾家获幸免刀锯者,何一字也,岂非天启耶?”遂以何为姓。

然而另有传说,庐江堂何氏始祖何允,原名韩允,字子信。原先允公是战国时代韩国王室贵族,公元前230年秦灭韩,韩安王被俘。允公携妻儿逃至安徽省庐江县。正要渡河时,遇到秦吏诘问其姓氏,允公急中生智,立刻指河为姓,幸免于难。于是要后代以何(河/水旁换人旁)为姓,寓意希望子孙后代能因此再度为人君。虽然上述两种传说略有不同之处,但总体上还是承认庐江堂何氏祖先出于韩而源于姬,跟其他炎黄子孙一样同样是华夏民族。

“庐江堂”祭祀大厅前面也设立一个大广场,通常日子是作为体育运动广场,临时也可摆筵席或召开大会之用。广场前面是一个大池塘,左边是一个非常宽广的泊车场。而从何家祠堂正面看去,广袤的绿茵与高耸的青山。根据在乡本家元老所说,这是应“堪舆先生”所要求的有山有水才能“风生水起”,才能阴阳交泰、天地氤氲、万物滋生。 松口古保留着的客家建筑文化的活教材还有横跨梅江的“梅东桥”,明朝崇祯年间建立的“书院”,传说中有醍醐灌顶作用的“古井”,又传为太子登岸经过的“登龙桥”,以及据传代有才人出的“百寿楼”等等,实际上这些古代遗迹都是在同一个村庄,但各有不同的渊源和故事,而且也是笔者先母梁玉珍出生之地,如今百寿楼还住着笔者年已八十多高龄的姨母。

客家人主导辛亥革命

中国政府最近在松口修筑公路,笔者这次也能驱车直接开至祖籍古屋门前,而且听说中国政府还准备保护松口所有的客家文化古迹,这些喜讯实在令人感动。而且,松口因其文化古迹能保护的很好,相信必可在最多的时间之内更能发挥其文化潜能。

我们沿着梅江下游走到松口镇市区时,经过梅东桥。堂弟孝泽郑重介绍说,梅东桥是1937年动工兴建,于1950年完成的,并成为松口境内梅江河上的第一座大桥。以前在中国大陆建设桥梁是一件大事,所以历时13年之久。而且这座桥梁是由南洋华侨捐资支持的,凝聚着海外华侨的乡梓之情,不但把松口地区南北联接起来,同时也把海内外华人的心联接起来。(hhsh)

分享 (Share)
Picture of Halim Utomo

Halim Utomo

评论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热文推荐

You cannot copy content of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