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bruary 20, 2021

客家人主导辛亥革命
孙中山发动十一次武装起义 其中三起在广州 (客家文化浅识篇之一)

        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自1894年成立兴中会之后,发起了十次革命起义,但每次皆遭遇失败,然而孙中山还是发起了第十一次武装起义,也就是于1911年10月10日深夜在武昌发动的辛亥革命,才逐次获得各方支持,最终在1912年推翻了清朝专制帝制,建立了中国共和制的全国性革命。         广州是辛亥革命的重要起点,而这项为了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的民主革命是以客家人作为主体的。客家人在广州发动的武装起义就有三次,即为:乙未广州起义(1895年)、庚戌新军起义(19l0年)和辛亥黄花岗起义(1911年)。因此,笔者这次的客家文化之旅就以广州作为起点。         笔者堂弟何孝泽是香港企业家,在梅州也有一定程度的投资活动,包括他与台湾投资家罗先生合资开设的五金生产工业。当他听到笔者要采访梅州时,立刻积极给予支援,提供交通和住宿等方便。他还说:“无论为私或为公,在情在理,我都必须支持宣扬客家文化。”梅州农园业发展前途光明灿烂         笔者原本计划是参加2010年7月1日至3日在香港伯裘书院举行的第八届世界微型小说研讨会。这项会议结束之后,即从7月4日早上前往广州,开始自己所谓的“客家文化之旅”。然而根据笔者在广州和梅州现场上的见闻,客家文化源远流长,单以这两个文化泉源来概括客属总体文化仍嫌不足,笔者未及探访广东开平碉楼、福建永定土楼、广西柳州客家村与河南客属发源地等等,因此笔者这次的探访祖居之行,仅能称为“客家文化浅识篇”。 梅州基础设施发达交通方便         从香港乘车到广州很方便,通过高速公路只两个钟头就到了,而且我们无须下车接受入境检查。海关人员态度和善客气,令人感到愉快。         只可惜的是,当笔者要到广州孙中山纪念堂时却不得其门而入,售票员竟然拒人于千里之外,连资料都不肯给,理由是纪念堂管理部有可能要在大厅展开会议,不让闲人等(包括采访记者)干扰。         但笔者在大厅外见证了鸦片战争时期,林则徐在虎门炮台用于海防的广东水师的大炮。这是中国政府后来在虎门海滩打捞起来的。笔者还有幸参观了广州起义烈士陵园。         根据史籍所载,孙中山先生自 1895 年 2 月 21 日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会之后,便在同年 3 月 16 日首次发起清末革命团体发动的革命起义事件,目标就是要先攻取广州为根据地。自此之后,一直到 1911 年的武昌起义,中华大地发生了至少 29 次武装革命活动,其中孙中山先生主导的革命至少有 11 次,其中 3 次是在广州策划和发起的武装起义事件。松口古镇文物凝固千年历史         孙中山曾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在广州领导了第一次反清武装起义。孙中山于当年的2月份在广州成立兴中会香港总部之后,即着手筹划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议定由孙中山前往广州专任军事准备,杨衢云驻香港负责筹款、募兵及运输枪械。另有郑士良、陆皓东、邓荫南等到广州后,利用各种社会关系,从秘密和公开渠道进行起义筹备工作。但后来因秘密泄漏,清朝政府大肆捕杀革命党人,当时有陆皓东、朱贵全、丘四等义士被杀。新中国成立后,这里便为4位烈士建立了陵园,并有“红花岗四烈士墓”。         另外,广州北京路还保存着古代驿道,这些唐代、宋代、元代和明代的古驿道保存的很好。并且这里有清代时期的广州地图,当时的广州范围还不大,我们可想象或领会到辛亥革命义士的地下工作是如何的艰难。 广州新城市中轴线是天河新城区与珠江新城建设后规划建设的中轴线,这是真正的现代化、综合化大型新城。这个新城包括了火车站广场大厦、80层楼的中信大厦、天河体育中心、海心沙岛,以及珠江至琶州塔、洛溪新客运港口的新城大社区,另有宏城广场等无所不有的商城。         广州天河新城的购书中心是“读书人”不可错过之地。也成为广州人气旺盛的购物旅游区。我和胞兄何孝梅“非常不幸”,因早上先“误入”这个大型书城,竟然耗费了我们整整一个大白天和大量的人民币,虽然带回了一个车子的书籍和电子书光碟,却搞到来不及参观广州更多的文化景点,而且让我们在返回雅加达的途中因严重“超重”被罚款,幸好印尼鹰航公司同仁把罚款数值减了又减,才不让我们“破产”。         购书中心附近的一号地铁站是中国最旺旺的地铁站之一。然而这里虽然人头攒动、熙熙攘攘,但我们也不必过于担忧,因为这里的治安受到保障,而且市民都遵守社会道德和制度。         此外,是邻近天河新城的数条大道下面另有“乾坤”,我们万万想不到供10条车线大道地底下竟有规模宏大的商场中心,不但有餐馆和商店,有娱乐中心和购物中心,还有豪华酒店!         广州是中国近代和现代革命的策源地,这里曾经发生了历史上有名的三元里抵抗英国侵略者的斗争,还有黄花岗民主革命战役、广州公社起义等,中国民主革命先驱者孙中山在这里创办人黄埔军校,还连续三次在广州建立政权。广州也因为有了民主革命的强固基础,即使在孙中山先生逝世之后,推动了当时的国民革命军在这里发动了轰轰烈烈的北伐战争,促成了中国在1928年底的统一。另外,新中国伟大领袖毛泽东也在这里举办了农民运动讲习所,培养了大批的新中国革命骨干。         再且,广州自中国历史上秦汉起至明清大约2000多年间,一直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保存着大量的历史文物。我们在广州解放北路的象岗山上可看到古代南越国(公元前137年至前122年)的南越文王帝陵墓;另有位于中山七路的陈家祠(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这是广东现存的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装饰最精美的古代艺术建筑;还有荔湾老城区街边巷筒里的西关大屋,这是旧时豪门富商的大宅院,也许我们在这里可想像出曹雪芹所提《红楼梦》的一些景象。广州还有许多历史文物,简直是枚不胜举。(hhsh)

客家人主导辛亥革命

Read More »

梅州基础设施发达交通方便
香港、台湾及雅加达亲友聚集梅江之滨 (客家文化浅识篇之二)

梅州市旧时称为嘉应州,是中国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近代因许多中原客家人迁移至此,故有“客都”之称。而且也是中国当代史上剿灭“四人帮”的叶剑英元帅的故乡,然而可能还有许多人不知道,在最近100年以来,梅州除了叶剑英元帅之外,还涌现了 545名将军,其中有北伐将军、东征将军、国民党将军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军。 承蒙“坐镇”香港和深圳两地的堂弟何孝泽派遣一辆长途旅行车给予支援,笔者与胞兄孝梅、另一位在香港当特警的堂弟孝博,以及司机小汤共四人,2010年7月3日(星期六)中午时分从广州直奔梅州,仅花了大约三个半小时便抵达孝泽堂弟在梅州靠近南口镇的厂址。 梅州因最近大兴基础设施建设,高速公路、高架公路、国家公路和隧道公路等四通八达,令人感到影响很深的是交通运输很方便,也不会有交通阻塞的现象。而且,司机小汤曾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陆上作战部队服役,目力特佳,反应敏捷,驾起车来固然是疾如电、驰如风,但坐在车里的我们却没有感到太大的颠簸,甚至还可“高枕无忧”。 我们从广州至梅州的路上很快就穿过了 6条隧道,若非顾及高速公路对车辆速度的限制,我们的越野车可能还会更早抵达目的地。 笔者不得不一提我们所经过的梅(州)河(源)高速公路,这条双向四车道的国际标准高速公路,属中国广东省委、省政府在2005年10月底开始通车的山区发展重点工程,全长118.38公里,总投资约48.35亿元人民币。今成为广东省连接福建和江西两省的重要通道之一,也是广东首倡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以来,开工建设的第一条连通泛珠三角东部区域的高速公路。 我们从梅县程江镇进入梅江高速公路,经过梅州市的梅县、兴宁市、五华县,河源市的龙川县、东源县等市县所辖16个镇区,最后在东源县蓝口镇出来,再接上普通的、但也属宽广市县级公路,并非如随行笔者胞兄何孝梅昔日所经过的羊肠小路。 听说,这条梅江高速公路四通八达,与河(源)龙(川)高速公路等国家级公路相接,成为广东省最倚重的基础设施之一,它链接了广东省东部地区的所有交通公路网线。   笔者曾于2006年9月间陪同数十位印尼市县级地方首长(包括时任东勿里洞县县长钟万学和勿里达市市长Djarot Saiful Hidayat等)到广州、佛山、肇庆、东莞、深圳等广东省西部和南部地区观光,当时却无缘见识广东省东部地区的发展。如今看到这条梅江高速公路,若以见微知著的角度推想,广东省东部地区经济繁荣建设成功应指日可待,而且其成就将不亚于广东省其他经济地区。笔者也猛然想到,难怪堂弟何孝泽会拨出巨额投资金在梅州一些辖区大兴五金、电子和和农园等工业建设,确如他所说“于公于私都有好处”。 根据现场的观察和有关的资料,梅江高速公路全线按山岭重丘区设计,全互通、全立交、全封闭、双向四车道,路基宽24.5米。全线大部分穿越山岭重丘区,共有大、中桥梁45座,隧道6座,互通分离的立交桥22座,小桥33座,通道及涵洞324条。 而且,梅江高速公路也成为通向客家文化中心的“大动脉”,沿路穿过的许多地区都是属于客家人栖息之地,具备深厚的客家文化底蕴。甚至,我们一路上除了可欣赏两旁的茶田和稻浪之外,在沿途歇息的加油站或卫生间,还设有整齐美观的客家饮食店,排设的客家姜糖、客家花生、客家糯米酒等客家风味饮食商品,还有人们多以客家乡音交谈,这一切令笔者感到非常亲切,在心中对自己说:待日后找一个机会,一定要带著儿孙重游这些地方。 在途中,我们参观了“南华又庐”。南华又庐位于梅州市梅县区南口镇侨乡村,也称为南华围村,占地面积11220平方米,由旅印尼华侨侨领潘祥初兴建。建于清光绪十二年(1886),清光绪三十年(1904)落成。拥有大小厅堂几十个,164间房,枕屋46间。具有研究梅县客家传统民居迁徒史、华侨史等价值。是一座规模庞大的客家传统民居二层建筑。2002年7月,中国政府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我们也参观了德馨堂。德馨堂位于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南口镇侨乡村,是根据“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而取名的。这座客家围屋由十四世祖印尼华侨潘立斋,始建于1905年,于1917年完成外围龙建设。 客家人主导辛亥革命 当我们穿过两条靠近在一起的隧道之后,便看到路傍建筑物刻着“梅州欢迎您”的字样,令人感到欢欣。不久,又穿过一条较短的隧道,我们来到了一个地方,却又不是梅州,而是华城的“热泥山庄”。 “华城热泥山庄”不同于印尼东爪省徐图利祖县(Sidoarjo)的拉宾多(Lapindo)热泥浆,这里的泥浆虽然也是热的,但已不再继续喷发,也不会祸国殃民,却是利民利经济建设,有不少慕名而来的人,把这种“热泥”作为保健保容用途,听说甚有见效。 我不禁冥想,印尼是否也可把“拉宾多热泥浆”转变为“华城热泥浆”?当然投资金必须由肇事公司承担,赚到的钱则可偿付给热泥浆灾民。 车子经过兴宁与汕头之后,便抵达了梅州。当我进入孝泽堂弟的办公室,才知道已有一群人在等着,其中有梅县南口镇镇长李孟文、梅县外事侨务局局长陈于洋、梅县招商局局长叶成林,台湾投资家罗先生等,他们向笔者提供了《梅州三村》等资料,并表示愿意陪同到梅州各地考察。 松口古镇文物凝固千年历史 在他们款待之下,我与胞兄孝梅下榻于梅江之滨的金沙湾圣廷苑酒店。这座于2009年刚开业的五星级酒店拥有两座塔楼,面对梅州的母亲河——梅江,附近有许多店铺与餐馆,尤其在一些小吃店可领略猪胆肝、酿豆腐、“味粄”、仙人粄、捶肉圆、捶鲩圆等客家饮食文化。笔者很欣赏金沙湾圣廷苑酒店所提供的行政套房,不但房间面积大,备齐了各项生活起居设备,而且供应免费的有线或无线上网便利。 司机小汤接我们到孝泽堂弟的厂房膳堂吃饭之后,大家便相约在明早共同前往松口等地观光。预估我们的车队将增加为三辆车。(hhsh)

梅州基础设施发达交通方便

Read More »

松口古镇文物凝固千年历史
梁映堂首创印华学校 梁密庵襄助辛亥革命 (客家文化浅识篇之三)

雁洋镇是叶剑英元帅故居,我们可以参观叶剑英纪念馆。然而,笔者这次是跟随胞兄何孝梅,并由堂弟孝泽、孝博与台湾企业家罗先生及数位地方官员等陪同,而且已经与旅居广州、深圳等地区的本家兄弟姐妹们约好,希望大家能于七月五日在松口镇富坑村祖家来一个大团圆,因此笔者也就遵从众议,先去松口祖居,然后在回程的路上探访叶剑英纪念馆。 我们在雁洋镇参观了闻名遐迩的继善楼。继善楼属列杠式客家围屋,由旅印尼华侨朱琪源等兄弟五人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动工兴建,依山傍水,坐北向南,占地面积2680平方米,共有70间房间,直至民国三年(1914年)方始建成。这种客家民居建筑以七排横屋由五个大门联结而成,称之为“七杠楼”,其建筑艺术及营造的文化氛围极为吸引力。屋内处处弥漫着浓郁的儒家传统文化,保存许多典雅雕刻和精致绘画及别具一格的书法。 松口镇的承德楼是梅州市保存最完好、仍在使用的围龙屋。承德楼是泰国华侨侨领梁耿昌于1885年开始兴建,1896年建成使用,占地面积3780平方米,三堂二横一围龙,共有83间房。 梅州市梅江区有一座新建成的中国客家博物馆,刚好是在梅江河边客家公园旁边。博物馆馆区占地170.3亩,建筑面积3.7万平方米,由主馆客家博物馆、分馆黄遵宪纪念馆、梅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梅州华侨馆、梅州大学校长馆、梅州将军馆、梅州名人廉吏馆、客家匾额馆以及《客家文博》杂志社组成。 实际上,从雁洋镇只要驱车不久,便可来到“客家千年古镇”——松口。这个古镇位于梅江上游,在以水路交通为主导的时代,这里一度成为嘉应州(梅州)商业最为鼎盛之地,甚至有“自古松口不认州”的盛名,也就是说这个镇区足能与主体地区抗衡。 松口古镇建制早于梅州,历来以文风鼎盛、教育发达称著。这里具有千年的历史,虽经过千百年以来的风吹雨打,但仍保存着丰富的客家人文资源。 松口镇位于梅江下游,梅县东北部,属依山傍水的小盆地。自从松口、松东、松南三镇合并之后,面积达326.8平方公里,直至2009年总人口增为6.9万多人,成为梅县第一大镇。虽说松口镇总人口不及7万人,但散布在全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松口祖籍人却超过了60万人。 这个古镇曾经是广东内河其中一个最大港口,受过千年社会的孕育,聚集了来自古时中原移民的后裔,因此具有丰富的客家人文资源,享有“文化之乡”、“华侨之乡”和“山歌之乡”的美称。 松口镇大虎坑村易名富坑村 根据史籍,松口在西汉南越王赵陀时期称为“东畲寨”,东汉、三国、西晋时改称“义安围”,五代后晋开运二年(公元945年)才称为松口镇。然而,清初时期曾把松口镇改称松口堡,新中国成立之后在1950年改称松口区,后来再称为松口镇。 而且松口曾经是辛亥革命远略筹策之地,辛亥革命倡议人孙中山先生1918年5月曾到承德楼会见梁密庵(1880-1940年)先贤,并在谢益卿、谢梦池父子的爱春楼入住三日,感谢这些爱国客家人支持中国首次的民主革命事业,希望继续努力,革命尚未成功。当时梁老等积极给予响应,并号召其他客家人捐赠义款,留下宝贵史话。 孙中山先生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之后也向已故的梁密庵颁发旌义状:“梁密庵于中华民国开国之初,踊跃输将,军储赖济,特给予旌义状,奕代后民,永多厥义。此旌。临时大总统孙文。中华民国元年三月初一日。” 梁密庵何许人也?他就是印尼华人社会贤达梁錫佑(1904-1990年)之父,现时印尼全宝集团董事长梁世桢之祖。梁世桢本人至今也秉持先辈崇高遗志,在印尼兴学办教,重建八华学校庞大工程。(有关梁密庵可歌可泣的更详细事迹,读者可参阅印尼归侨、客属作家饶淦中所写《一门鼎盛昭青史 梁密庵五代印尼创业记》一文) 梁密庵的父亲是梁映堂。梁映堂在晚清光绪时代被印尼侨商们推选为巴达维亚中华商会会长,就是在这个时候,梁映堂发挥了巨大的潜在才干,他提倡中华文化教育,提高华侨地位,为社会培育人才。并于1901年3月17日,他与其他中华商会理事们在巴城八帝贯中华会馆内创办了荷印时代第一间华语学校——“中华学堂”(即是“八华学校”的前身)。八华学校虽然在1966年被当时执政的所谓“新秩序政府”关闭,但梁映堂的曾孙、如今的著名印华企业家梁世桢,在2007年倡议新建八华学校,并获得众多热爱中华传统文化同道的支持,致能一鼓作气让八华学校浴火重生。 我们再回到上个世纪初期的话题。1903年,梁映堂又与潘景赫等人倡办了“义成学堂”,以印华先贤们于1881年在巴达维亚石桥头建立的“客属总义祠”为校舍。 后来“客属总义祠”改名为“百氏总义祠”,这个“总义祠”到了印尼独立之后仍有频繁的活动,直到1965年9月底爆发“九卅事件”后才被关闭,并改作印尼学校用途。然而经过印尼华裔人士多次交涉和努力,当局才同意给予局部开放。 如今我们可以在经过百年沧桑的“百氏总义祠”看到原先的“百世流芳”牌匾,以及下面林立的肃穆神主牌。 客家人主导辛亥革命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建于光绪七年(1881年)的“百氏总义祠”《吧城创建义祠叙》,碑文开宗明义写道:尝思过都越国,圣人有行道之怀;浮海乘槎,吾辈为谋财之念。客商之远适异国者,姑不具论,即飘游吧城不啻数十万馀。稇载荣旋者固甚多,丧身殒命者亦不少。嗟夫,一朝入梦,故国长辞。残魄孤魂,孰悯凭依之失所;悲风泣雨,谁怜祀奉之乏人?(hhsh)

松口古镇文物凝固千年历史

Read More »

2月23日-3月8日:爪哇-巴厘第三次延长PPKM

雅加达讯—经济协调部长哈尔达多(Airlangga Hartato)在周六(20/2)的线上新闻发布会公布,将在2月23日-3月8日于爪哇-巴厘再次实施小范围公众活动限制(PPKM)。此前,政府因1月11日至2月8日实施的小型公众活动限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而将限制延长至2月22日。   同时,新冠工作组发言人卫库(Wiku Adisasmito)在周二(16/2)Youtube线上发布会上表示,根据工作组对上次PPKM最后一周的调查数据来看,新冠确诊数量,医院床位入住率都有明显下降,这无疑是一个令人振奋的好消息。   (来源:CNN Indonesia)

2月23日-3月8日:爪哇-巴厘第三次延长PPKM Read More »

松口镇大虎坑村易名富坑村
感谢中国政府保护松口客家文化古迹 (客家文化浅识篇之四)

客家山歌是中国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而松口山歌又是客家山歌其中佼佼者,松口山歌是民间流传的一种口头文学,内容丰富多彩,语言质朴浅白,意境含蓄优美,唱腔多种多样,凸显出浓郁的客家文化和鲜明的地方特色,广为客家人所喜欢。新中国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曾说:“我很爱听”,客家人最敬仰的叶剑英元帅鼓励说:“不仅要继承传统,也要努力创新。”而中国现代著名作家郭沫若则以诗赞颂:“山歌入夜唱丰收”。 松口自上个世纪20年代已流传着“歌仙刘三妹”的故事,堪与广西“刘三姐”的故事媲美,所唱“自古山歌从(客家话‘松’与‘从’同音)口出”成为松口山歌佳句。精彩的松口山歌还有“水塘旁边种苦瓜,苦瓜行藤打野花,野花虽靓无子结,与妹同心才有家”;又如“花烛点火满堂光,郎才女貌结鸳鸯,明年添到双贵子,定系文武状元郎”;还有“过了新年运气佳,祝贺锦上再添花,子女读书成绩好,不是博士就专家”等。这些顺口歌表明了松口人崇尚读书,鼓励人人上进,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 如今,松口镇仍保存着许多客家建筑文化的活教材,其中是建于明朝1619年的元魁塔;建于当代的密庵亭;另有建于明清时期的世德新街,但现在却变成了“松口老街”;还有4层楼的松江旅社,这是从前梅州最大的旅舍,据说许多客家人要到南洋之前一晚,就是在这儿住上他最后一晚;松江旅舍的对面就是火船码头,即是从松口到汕头下南洋的必经之路,据说最多“火船”聚集的时候,有300多条船只共6000多客家人从这里出发飘洋过海。 笔者这次游历梅州,其中一个主要的目的就是探访祖辈在松东乡富坑村故居。富坑村原名大虎坑村,根据村中父老所说,古时候此山上的村落拥有茂密的森林,还藏着许多森林之王——老虎,这些大老虎又大又凶也经常伤人,故名为大虎坑。然而因当地拥有不少天然资源,令居民获得福利,后来就改名为富坑村。富坑村村民极为重视文化教育,几乎所有的村民具有一定程度的文化水平。但可惜的是该村人丁单薄,而且少年、青年和壮年人多数在省城地区当官或经商,只留下老弱妇孺,目前居民人数只有515人。 笔者在富坑村的祖辈故居因超过半个世纪没有受到整修,显得残破不堪,不但不能供人住宿,本家人等甚至把楼梯拆掉,免得有人上楼参观时发生意外。 叶剑英把剑长歌铲除四人帮 不过,幸得堂弟何孝泽蒙祖宗庇荫,也因为自己能奋斗努力,今成为拥有庞大资金、信誉卓越的投资财团总裁,而且他念念不忘祖宗恩惠,希望有朝一日尝试祖居院外古井清凉甘甜的井水,并且能在清明等节日祭奠祖宗,因此拨出巨款在祖屋右旁建筑一座“庐江堂”祭祀大厅,并且在大厅两旁设立廊屋,接着在大厅右侧又建起一栋三层楼的大厦,以供本家成员及宾客们下榻之所。 根据何氏公谱所载,何氏出自韩氏而源于姬氏〈韩氏初祖世系图〉,何氏公谱第四表也载明:卅一世高祖韩武子(名韩万)是曲沃桓叔(韩成师)之子。接着何氏公谱第七表又说:(何氏)一世高祖(韩)瑊公。“韩王安被秦掳,韩国亡。韩之公族避秦鼠匿,厘王次子曰瑊,遯至庐江,因秦使盘诘,指河为氏,易韩氏为何氏。 据说,瑊公就是《浈阳水木记》原本作者。这部东汉时期史籍记载:何姓初祖名瑊,为韩釐王支子。王安时,以祖尊励且贤,命为公族大夫。曾与韩非同秉国政,谏王安勿朝秦,弗听。祖乃退隐韩原,及王安被秦所掳,国破家亡,瑊遁迹庐江,寓于津要,操舟送济,取资以给。后秦始皇出游至博浪沙间,为人所击,大索不获,疑是六国贵族所为,乃遍令密探侦访,冀有所获而屠害之。时秦吏循令遣胥,密诘居民姓氏。时祖方掌济,胥登舟而诘曰:“公何姓?”祖未知秦胥,适天寒冰冷,固戏指水以应曰:“此为吾姓”。意以水寒喻“韩”也。韩寒同音,实非有所隐也。胥不悟,复问曰:“若殆河姓耶?”祖复应曰:“姓必从人,岂从水耶?”胥乃籍何而去。祖后闻知是秦令,大骇而窃叹曰:“吾家获幸免刀锯者,何一字也,岂非天启耶?”遂以何为姓。 然而另有传说,庐江堂何氏始祖何允,原名韩允,字子信。原先允公是战国时代韩国王室贵族,公元前230年秦灭韩,韩安王被俘。允公携妻儿逃至安徽省庐江县。正要渡河时,遇到秦吏诘问其姓氏,允公急中生智,立刻指河为姓,幸免于难。于是要后代以何(河/水旁换人旁)为姓,寓意希望子孙后代能因此再度为人君。虽然上述两种传说略有不同之处,但总体上还是承认庐江堂何氏祖先出于韩而源于姬,跟其他炎黄子孙一样同样是华夏民族。 “庐江堂”祭祀大厅前面也设立一个大广场,通常日子是作为体育运动广场,临时也可摆筵席或召开大会之用。广场前面是一个大池塘,左边是一个非常宽广的泊车场。而从何家祠堂正面看去,广袤的绿茵与高耸的青山。根据在乡本家元老所说,这是应“堪舆先生”所要求的有山有水才能“风生水起”,才能阴阳交泰、天地氤氲、万物滋生。 松口古保留着的客家建筑文化的活教材还有横跨梅江的“梅东桥”,明朝崇祯年间建立的“书院”,传说中有醍醐灌顶作用的“古井”,又传为太子登岸经过的“登龙桥”,以及据传代有才人出的“百寿楼”等等,实际上这些古代遗迹都是在同一个村庄,但各有不同的渊源和故事,而且也是笔者先母梁玉珍出生之地,如今百寿楼还住着笔者年已八十多高龄的姨母。 客家人主导辛亥革命 中国政府最近在松口修筑公路,笔者这次也能驱车直接开至祖籍古屋门前,而且听说中国政府还准备保护松口所有的客家文化古迹,这些喜讯实在令人感动。而且,松口因其文化古迹能保护的很好,相信必可在最多的时间之内更能发挥其文化潜能。 我们沿着梅江下游走到松口镇市区时,经过梅东桥。堂弟孝泽郑重介绍说,梅东桥是1937年动工兴建,于1950年完成的,并成为松口境内梅江河上的第一座大桥。以前在中国大陆建设桥梁是一件大事,所以历时13年之久。而且这座桥梁是由南洋华侨捐资支持的,凝聚着海外华侨的乡梓之情,不但把松口地区南北联接起来,同时也把海内外华人的心联接起来。(hhsh)

松口镇大虎坑村易名富坑村

Read More »

叶剑英把剑长歌铲除四人帮
梅县虎形村纪念馆展现客家英豪民风 (客家文化浅识篇之五)

  月满危楼花满园,花前月下宴王孙。   频移杯影浑忘醉,几次琼香对笑论。   兴爽春衣沾露湿,情高秋思落诗魂。   更怜良夜嫌更促,把剑长歌气压轩。 以上是叶剑英元帅在云南讲武学校读书时期,与一群来自东南亚的同学聚会时所著七律诗:《夜宴》。 叶剑英于1897年出生在广东省梅县雁洋堡下虎形村一个小商人家庭,原名叶宜伟。因其4个伯父都在南洋谋生,19岁的叶剑英曾于1916年居住在马来西亚。然而,他认为依靠伯父在南洋当可谋生,但报国的志向却无法实现,因此叶剑英在1917年决定再回到中国,并进入云南讲武堂学习军事知识,也因此开展了叶剑英近乎70年革命生涯,创建了一个接着一个丰功伟绩,光耀千秋,永垂史册。 中国伟大领袖毛泽东曾称赞叶剑英“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中国人最为怀念的周恩来赞扬叶剑英“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并称强调其具有“杰出的战略、策略思想和军事指挥艺术”。 这位客家人元帅还在1976年下半年期间,因1971年林彪坠机死亡后接替主持军委日常工作,以大义说服当时在中国掌握军政大权的华国锋,终而粉碎了四人帮夺权阴谋,同时解救了华国锋被四人帮“逼宫”的危机。这项成绩不仅为中国人民解除大害,也为全世界华人及具正义感人士抒困造福。 而且叶剑英紧紧抓紧机会,在1978年末期与邓小平、李先念、汪东兴、陈云和华国锋共六人,主持了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从此奠定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方针。 这位让客家人引以为豪的中国现代史英雄,曾于1925年成为梅县(当时的梅州)县长,也在1948年11月至1949年9月期间任北平市长,又在1949年 10月28日成立广州人民政府时成为首任市长。 叶剑英的夫人是曾宪植(1910-1989年),今湖南双峰县荷叶镇人,曾国藩胞弟曾国荃的玄孙女,曾担任中国妇女联合会副主席,党组副书记等要职。她参加过广州起义,后来转入香港和上海等地开展地下工作,也曾经在武汉新华报社工作,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优秀巾帼英雄。 叶剑英纪念馆位距梅州市区33公里的雁洋镇虎形村,在叶剑英故居的左侧,如今建筑面积约3500平方米,具两层楼,属现代园林式建筑物,庄重典雅。在二楼设有五个陈列室,以5个阶段、20个专题,分别有照片、题词、文献手稿、办公用具、文房四宝等文物,展示其光辉伟大的一生。纪念馆正门口左边台基上,设有叶剑英高约2米的坐姿铜橡。 在叶剑英纪念馆展示的物品之中有一把日本军刀,笔者当时觉得很奇怪,但听了纪念馆解说人员讲述后,登时恍然大悟,原来这就是叶帅在青年时期以卓越刀术“教训”日本教官所获“战利品”。 叶剑英从小便养成威武不屈、正气凛然的性格,他在广东东山中学毕业前夕(1916年秋),当时的广东省教育局通知梅县各个中学举办学生成绩展览,因参展的学校有公立学校、私立学校、教会学校,东山中学校长怕展览搞得轰轰烈烈,会得罪其他参展学校,于是主张展览规模尽量缩小。叶剑英不同意校长如此做法,他召集学生们提出要把展览规模搞大,校长却以扣发文凭威胁,还要叶剑英承认错误。少年时期的叶剑英在为校方复信中写道:“自古英雄多出自草莽,大丈夫何患乎文凭!” 同年冬天,叶剑英投奔他在马来西亚的三位伯父谋生,但受到马来西亚资本家的白眼轻视,正好当时传来了云南都督唐继尧派人在南洋招收华侨子弟入云南讲武堂就学的消息,叶剑英就在翌年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学堂。 “日本军刀”的故事就是发生在云南陆军讲武学学校的炮兵科。已改名为“叶剑英”的“叶宜伟”注意到他在炮兵科的一位20多岁的日本教官,有一手高超的劈刀术,却又趾高气扬、不可一世的样子。实际上,叶剑英出生于武术世家,父亲叶钻祥,还考中过武秀才,叶剑英从小就与父亲练习武术,因此下决心教训这位蛮横的日本教官。 然而,叶剑英明白劈刀是日本军人引以为傲的武术,他当时本着“不打无把握之战”的原则,因此足足好了好几个月的时间苦练刀术。后来在比武场上,叶剑英当着许多教官和学生以熟练的刀法打败了对方。 叶剑英纪念馆摆设许多有关叶剑英大力支持新中国奋斗建设的塑像,其中有一个塑像的主题是《战略决策》,说明叶剑英在1978年11月10日至12月15日,与邓小平、李先念、汪东兴、陈云和华国锋一起主持并出席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镜头。当时他们这项重要会议上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决定把党内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的战略决策。这项《战略决策》就是叶剑英联合华国锋、汪东兴等人铲除“四人帮”之后,让邓小平第三次东山再起,与其他中国领导人一同治国安邦。 根据史籍,1971年9月13日,林彪等人在篡党夺权阴谋败露后乘飞机外逃,在蒙古温都尔汗坠机身亡。然而,中国政局形势依然错综复杂。1973年初,当时的中国最高领导人毛泽东决定让邓小平尽快复出。同年2月,邓小平回到北京。叶剑英特别高兴,因为邓小平能复出,是经过叶剑英和周恩来等多方面努力的。最后,于3月10日,经过毛泽东审批之后,中共中央终于发出《关于恢复邓小平同志的党的组织生活和国务院副总理的职务的决定》。 1974年秋,鉴于周恩来的病情越来越重,中国国务院也急需有人接替周恩来主持日常工作。10月4日,在武汉的毛泽东决定由邓小平出任国务院第一副总理。在另一方面,江青集团先是谋求组阁大权,后又企图插手军队的人事安排。 客家人主导辛亥革命 1975年,在周恩来病重住院的情况下,邓小平和叶剑英,一个主政,一个主军,密切配合,为挽救中国危局做出了巨大贡献,为保障新中国的健康发展顽强的与占据重要位置的江青集团展开特殊斗争。邓小平和叶剑英合力惊心动魄的整顿,被今天的史学家称为“历史转折的前奏”。而且通过这次的整顿,为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的伟大胜利做好了物质和精神准备,这就是历史做出的结论。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与世长辞,中国共产党党内两种势力斗争的焦点是由谁来为周恩来致悼词。当时江青集团因怕邓小平亮相能引起广大中国人民的支持,故意建议由叶剑英致悼词,由此分化中国的正义阵线,达到削弱邓小平政治地位的企图。 然而,叶剑英看透了江青集团的阴谋,因此坚决地回答:“邓小平是堂堂正正的党中央副主席,又是国务院第一副总理,代替总理主持工作,又有国际威望,理应由他来致悼词。” 1976年8月18日,毛泽东圈阅了他一生中审阅的最后一份文件——《关于唐山丰南一带抗震救灾的通报》。9月8日晚上,毛泽东处于弥留状态,但还没有完全丧失神志。这时,轮到叶剑英走近床前探病,毛泽东忽然张开眼睛,用一只手紧握他的手,眼睛盯着他,嘴唇微微张合,似乎有话要说,但已经说不出话来了。翌日凌晨,毛泽东就逝世了。毛泽东临终召唤叶剑英,到底要交代什么任务呢?人们当然可以有多种臆测,但无论如何,这件事可证明叶剑英在毛泽东心目中的特殊地位。 同年10月6日,中国高层兵不血刃,但又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终于来到了。叶剑英、华国锋和汪东兴等最后商定要以“智取”的方式铲除四人帮,具体方案是以讨论《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为理由召开中央常委会,特意吸收姚文元参加,因为这位一代“文痞”必然带同王洪文和张春桥出席会议增强其阵容,叶剑英等就可在会上对王洪文、张春桥和姚文元三人采取行动,而江青则另行处置。 会议定在晚上8时召开,叶剑英和华国锋两人提前一小时抵达会议室——怀仁堂,而汪东兴带着警卫人员在大厅负责具体部署工作。就在怀仁堂上,叶剑英和华国锋、汪东兴等人仅仅花了一个小时陈述四人帮的罪恶,然后一声令下,不费一枪一弹,便把从1966 年 5 月起在全中国土地上横行霸道足足十年之久的江青集团干净利落地彻底解决了。 印尼客家人之多仅次中国 叶剑英虽然军政事务繁忙,但他很关心梅县雁洋镇故乡。1980年5月13日,83岁的叶帅离开北京到广州,在第二天,便由现任中国国家副主席、中共中央党校校长习近平之父习仲勋陪同下视察了梅县地区。他还到到雁洋镇老家探望亲友和故居,这是他在新中国成立后第三次回到故乡。当叶帅进入自己幼时居住的房间,看见昔日用过的灯盏和小方桌而触景生情,他立刻挥笔写出题为《回梅县探老家》一诗,以豪迈、乐观、决意持续改革的精神,表达出他在晚年的感悟:(hhsh)   八十三年一瞬驰,   木窗灯盏忆儿痴。   人生百岁半九十,   万丈霞光值暮时。 粉碎四人帮的行动,叶剑英又一次在最关键的时刻为新中国创造了不朽功勋,受到全中国人民和全世界富有正义感的人民的高度赞扬。然而,笔者注意到叶剑英故居是普通的客家民居,坐落于朴实无奇的客家村落之中,属于普通客家人的住屋,这说明了这位协力打造新中国的大元帅,在生活上是如何的简朴无华,但在精神上却又真正春华秋实,同时也向世人具体展现了客家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的优良传统。(hhsh)

叶剑英把剑长歌铲除四人帮

Read More »

Purwokerto第一所孔子学院正式成立

Banyumas——2月19日,印尼中爪哇省普禾加多(Purwokerto)第一所孔子学院通过了政府关于宗教高级师范学院成立准则2007年第5号法规,于Jalan Sunan Bonang Dukuwaluh正式成立。 宗教事务部秘书长阿里(Nizar Ali)参加了成立仪式,同时,他和Banyumas宗教部区域办事处负责人阿克信(Akhsi Aedi)对学院的成立表示祝贺,并希望Purwokerto第一所孔子学院能够给当地传统教育带来正面影响。 同时,Purwokerto孔子学院负责人苏哈尔爵洛(Suharjono Tan)表示,他们成立该学院,是旨在培育出更多拥有传统文化思想教育的老师,填补增强师资力量。 目前,该学院第一期学生达到38人,他们将通过线上教学的方式进行学习。   (来源:CNN Indonesia)

Purwokerto第一所孔子学院正式成立 Read More »

印尼客家人之多仅次中国
梅州汇集客家之大成 孕育叶剑英等 545 名将军 (客家文化浅识篇之六)

梅州市旧时称为嘉应州,是中国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近代因许多中原客家人迁移至此,故有“客都”之称。而且也是中国当代史上剿灭“四人帮”的叶剑英元帅的故乡,然而可能还有许多人不知道,在最近100年以来,梅州除了叶剑英元帅之外,还涌现了 545名将军,其中有北伐将军、东征将军、国民党将军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军。 客家人不但出现许多将军,而且也有许多学校或高等学府的校长,其中最出色的校长有已故叶剑英元帅,他曾经是华北军政大学校长、南方大学校长、中国军事科学院校长。著名的客家人校长还有王佛松、丘昌涛、刘焕彬、李国豪、张如心、李国平、杨筒张作梅、何爵三和吴梅兴等,不胜枚举。 根据客家先辈所说,客家人从中原越过黄河,跨过长江,沿着赣江上溯至赣州,越过武夷山直至长汀,最后来到粤东深山——梅州,然后又从这里走向整个中国,渡过汪洋大海,走向全世界每一个角落,展现了一幅在逆境中求生存求发展,承传优秀文化的波澜壮阔的历史宏图,尤其以浓章重彩为中国历代革命运动写下了光荣的史页。 客家人为了躲避天然灾害,也为了躲避人为灾害——战争,而多次南迁,他们到处为“客”,辗转来到开平、永定和梅州等地,在多处地区留下了不少文化遗迹,其中最为特出的是江西客家通衢——石城,客家摇篮——赣州,客家驿站——石壁,客家祖地——汀州,还有“客都”——梅州。 在历史进程中,客家民俗积累积淀了深厚的传统文化,其中以中原古汉语为基础的客家话,成为中国汉语八大方言之一;梅州山区百姓的家传服饰仍有汉唐遗风,而且优美隽永的客家山歌蜚声全球各地区;客家围楼、围龙屋等特色民居独具魅力、古朴典雅风格,堪称中国民宅建筑之瑰宝。 根据中国有关单位的统计,全球的客家人总数约达2570.84万人,在中国之外居住的客家人约有414.59万人,其中印尼居住的客家人有600万人占最多数;中国国内客家人总数为5000万至5500万人之多,其中以广东省有2000万至2200万人为最多。 也就是因为梅州客家人民风淳朴,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长流不息的梅江也就培养了许多校长,还有不少才子雅士,故有“文化之乡”的美名。而且有许多旅居海外的华人,他们饮水思源,经常照顾故乡人,特别在最近以来,各地华人经常为祖籍村庄做出贡献,或建设公路、桥梁、河坝等基础设施,有的还为一些文化古迹建筑纪念馆等。此外中国政府也很重视梅州的建设,同时也推崇优良的客家文化,而且通过这种梅州文化建设活动,为国家引来多种收获。 因此,笔者于2010年7月3日至12日偕同胞兄何孝梅,在堂弟孝泽、孝博等亲友陪同下的“寻根之旅”,绝不可不游之地就是中国广东省梅州市,而游梅州市其一绝不可不游之地是梅州客家公园。 梅州客家公园坐落于梅城江北东山片周溪河畔,占地面积10.88公顷,建筑物面积1.5万平方米,工程耗资1.3亿元,成为梅州历史上最大的文化工程。园内分作东、西两大功能区,东区由中国客家博物馆、梅州大学校长馆、梅州将军馆等景点组成,而西区有黄遵宪纪念馆等建筑物。 梅州客家公园设计浓缩了客家文化精髓,其整体构思以客家文化为体系,以客家博物馆为核心,通过客家人两次大迁徙,以及教育、伦理、民俗、农耕等多个不同内涵的主题景区,集中展现客家文化之大成。在这里可看到古时客家渔、樵、耕、读等传统生活用品,还有婚、丧、寿、喜、祭祀等用品,许多观众对客家民俗婚礼用的花桥、花烛、马鞍、绫罗伞盖等用具特别感到兴趣。 中国客家博物馆先前称为“广东客家博物馆”,在2009年4月16日才改为现在的名称,这个按照中国国家级博物馆标准设计和建设的建筑物,在布展中既兼顾了梅州“世界客都”的地位,还突出了“大客家”的意识。 博物馆主馆建筑面积有9000多平方米,展厅面积达8000多平方米,另有主馆东西两座面积分别为上千平方米的由客家古民居改建的梅州将军馆和梅州大学校长馆,堪称当今全中国乃至全世界规模最大的客家博物馆。 我们甫入客家博物馆,进口处白色花岗石铺就的墙壁上雕刻着高达数平米大的“亻厓”字,也许我们很难在规范字典里找到这个字,因为这是客家方言,读音是“Ngai”,话意为“我”。在客家人看来,一个巨大的“亻厓”字,含着浓重乡音的呼唤,唤起了客家人的乡情和亲情,也引起客家人的自豪感,说明了“亻厓系客家人”——我是客家人!而且含有不言而喻的意思,即是做一个客家人要“顶天立地”,要对得起祖宗,要对得起整个客家,乃至要对得起国家和民族。 作为汇聚世界客家文化的场所,梅州客家公园还把地处梅城东山片的梅州历史人文古迹周溪河上的状元桥、东山书院、两院院士广场、千佛塔等连结成一条文化长廊,成为闽粤赣(福建、广东和江西三省)千里客家文化旅游长廊线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为什么说“闽粤赣”三省呢?因为客家人是一个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民系,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阔、影响最深远的民系之一。根据客家来自中原之说,“客家共同体,是南迁汉人与闽粤赣三角地区的古越族移民混化以后产生的共同体,其主体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古越族人民,而不是少数流落于这一地区的中原人”。从中国历史上的两宋开始,中原汉民大举南迁,经江西省南端、福建省西部抵达广东梅州等地,最终形成相对成熟的、具有很强稳定性的客家民系。此后,客家人又以梅州为基地,大量外迁到中国各地乃至全世界各地。也因此出现了“客家三州”之说,即为广东省嘉应州(今为梅州)、江西省赣州、福建省汀州。 松口古镇文物凝固千年历史 提到客家围屋,梅县松口还有保存着并有人居住的南宋抗元将领蔡蒙吉故居。而且笔者在距离松口镇不远的森林里还看到一座碉堡式的围屋,根据当地居民所说这个围屋建立于元代,中国红军战士也曾当作防守根据地。然而这个古代围屋因失修已久,又是在高山上,连武艺高强的孝博堂弟也仅攀至百米之外“望屋兴叹”,只能由照相机“代劳”了。 根据中国客家博物馆讲解员的说明,这个世界最大的客家博物馆主要力求三个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首先是传承和弘扬客家文化,成为客家文化的保存、展示、传播与研究中心;其二为凝聚海内外客属乡贤,成为海内外客属畅叙乡谊的“亲情基地”;其三是激活文化旅游经济,成为梅州文化旅游的新亮点、对外开放的新窗口。 中国客家博物馆二楼展馆有4000平方米,分作“客从何来”“客家风采”“地标围屋”“人文秀区”“客家腾飞”为主题的5个展厅,每一个展厅采用数千件图表、文献、图片、实物、模型及客家文物,诠释了“大客家”精神,展现了历史上中原汉民系客家人多次大迁徙,及其艰辛创业的历史,彰显了客家人不畏艰辛、开拓进取、崇文重教、爱祖国爱家乡的精神品格。“客从何来”“客家风采”“客家腾飞”等展厅道尽了客家人从古代中原发源地直至当代散布在世界各地,秉承文化传统,努力奋斗创造美好未来环境的事迹。 “世间善事忠和孝,天下良谋读与耕”。这是南迁客家民系坚持保持的祖宗教诲,也因为保留着重礼法、崇学术的传统,因此为客家文化奠定了深厚的人文底蕴。满溢书香的“人文秀区”中厅,特意复制了一个客家私塾教育场景,凸显了客家人对启蒙教育的重视,令人浮起客家人琴棋书画无所不通之感。此厅墙壁上还有东山书院、兴宁学宫、大埔“父子进士”牌坊、梅州各地家族宗庙祠堂祖屋前所树石旗杆(石笔)等图片,另有“梅州地区历代登科人数表”显示,梅州客家人曾出过234位文武进士、翰林等历代官员。 “人文秀区”展厅,还陈列了客家英才,文天祥、袁崇焕、宋湘、丁日昌、黄遵宪、丘逢甲、孙中山、廖仲恺、朱德、叶挺、叶剑英、谢晋元、罗香林等,以及张弼士、胡文虎、姚德胜、李惠堂等名人的相片和事迹。 “客家建筑”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体系里其中一个独具魅力的分支,中国客家博物馆关注研究如何在有限的参观时间内,将规模宏大的“客家围龙屋”通俗易懂的介绍给观众,解决展览策划的大难题。因此在“地标围屋”展厅,从老民居中拆下、重达数千斤的清初木梁架“坐镇”全场,并配合客家人建房用石灰、黄泥、糯米饭夯实为三合土墙实物,以及一个三围围龙屋模型、一排专业的建筑立面图,将客家民居的内外结构特点与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 客家人主导辛亥革命 另外,中国客家博物馆设计师还在展览出口处,按照同等比例复制了大埔泰安楼的门楼,并营造水池意向,形成了典型的客家围屋入口景观,使步出展厅的观众们感到亲切,心里头道声“还要再见”。 在中国客家博物馆不远处有一座“大学校长馆”,成为中国客家博物馆的外景馆。此占地525平方米,建筑面积1050平方米,是一座建于20世纪40年代的砖混结构二进二层两横四合院式的客家传统民居建筑。大学校长馆主要介绍和展示晚清以来梅州籍海内外大学校长、书记的生平事迹、学术成就和主要贡献,分为叶剑英元帅与教育、院士校长、知名高校校长、普通院校校长、中国共产党党校及干部培训类院校校长、成人高校类院校校长、港澳台及中国海外院校校长、梅州教育发展简史共八大部分24个展室。共展陈228位大学校长,其中正职103人,副职83人,院士校长10人,中共党校及干部培训类院校校长12人,成人高校类院校校长19人。 外景馆还有黄遵宪纪念馆,由黄遵宪书斋人境庐以及故居荣禄第和民居恩元第三处相连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组成。此馆收藏、陈列、研究了中国近代卓越的外交家、启蒙思想家、变法先驱、爱国诗人黄遵宪的资料,展陈黄遵宪“明于识、练于事、忠于国”的崇高品质,成为中华历史文化名城——梅州的文化交流平台。 梅州将军纪念馆是一幢砖混结构二进二层杠楼式客家传统建筑,拥有两层楼,展览分为革命先驱、长征英杰、抗日名将、开国功臣、当代骄子、将军谱共六个单元。根据此馆所述,在最近百年来,梅州出了545名将军。除了大名鼎鼎的叶剑英元帅之外,还有北伐名将张文、国民革命军东征名将张民达、中国人民解放军邓逸凡中将等均是著名的客家将军。 梅北罗芳伯纪念馆历经挫折 在客家博物馆傍边有一座古典带带着西洋化风格的建设物——达夫楼。笔者开头误以为是纪念近代著名作家郁达夫的楼房,但后来一想,不对呀!郁达夫是中国浙江富阳人,而且笔者在2009年5月份出席印尼苏北文学节时,曾见过郁达夫最小的儿子郁大亚,也说过不是客家人…… 后来,笔者才弄清楚这个问题。原来达夫楼与郁达夫风马牛不相及,这是一所1911年兴建的中西合璧式客家围楼。当时由南洋客家游子以海外风土人情,以及西洋文化思想,采用了客家传统围龙屋互相配合,使这个建筑物在古色古香中,焕发出另一股清新气息。(hhsh)

印尼客家人之多仅次中国

Read More »

梅北罗芳伯纪念馆历经挫折
李佚校长:梅北中学为激励学生吁社会众志成城 (客家文化浅识篇之七)

  英雄落魄海天来,笑煞庸奴亦壮哉。   燕雀安知鸿鹄志,蒲樗怎比栋梁材。   平蛮荡寇经三载,辟土开疆已两回。   莫道老夫无好处,唇枪舌剑鼻如雷。 这是加里曼丹岛上“大唐总长”罗芳伯所写《遣怀诗》,我们从这里也可略窥这位从梅县南来的唐山大兄胸襟是如何豪爽之至。罗芳伯原名罗芳,于1738年出生在广东嘉应州(今称梅县)石扇堡大岭下,他于1795年在坤甸因病逝世。 罗芳伯,原名罗芳,清乾隆三年(1738年)出生于梅县石扇农家村。幼年在在乡耕牧与教书为业,因不堪当时满清政府的压迫,曾参加天地会“反清复明”的地下活动,东窗事发后,率领一群同道中人远涉重洋,于1772年秋抵达婆罗洲西部(今为西加省)。许多史籍或前辈所写纪实文章载为:“负奇气,性豪爽,尤喜结纳”“自幼学文习武为群儿冠”“尝于学书习剑之余佐治耕牧,遇事勤奋,乡里称之”。 乾隆37年(1772年),罗芳柏与百余名亲戚朋友结伴而行,从虎门“觅出海之路,一帆高挂,飘入万里长空”,漂洋过海来到当时传为“盛产金矿和钻石”的婆罗洲——现时的印尼西加省。 起初,罗芳伯以教书为业,因有文化、有胆识、有才能,又懂中国武术,性格豪爽,好交友,既能团结华族,又能与当地土著合作,深受社会大众拥戴。当时,荷兰殖民主义者于1602年在巴达维亚(今雅加达)成立了东印度公司,并向加里曼丹和苏拉威西等岛屿进行武装入侵,掠夺当地天然资源和香料等土产,而西加省内部又有至少7个武装采矿公司之间互相争斗,内忧外患极为剧烈。罗芳伯在西加省的坤甸有了社会生活基础后,便积极联络当地苏丹和大雅族(Dayak)领导人,成立了华族与土著相结合的军队,多次奋力击退荷兰殖民军在坤甸一带的武装侵略。 接着,卡江(Kapuas)下游的地方酋长经常挑拨华族与大雅族之间的团结。罗芳伯在次联络当地苏丹的势力,东征西讨,平复了东万律(Mandor)及其附近地区的顽劣酋长。1777年,鉴于苏丹与当地人民的建议和要求,以东万律为总部,在纵横数千公里包括山口洋、沙拉满、弟恩、猪打崖、坤曰和龙冈等地建立“兰芳公司”,并履行“兰芳大总制”。当时加入“兰芳公司”的大约11万民众一致推举罗芳伯为“大唐总长”,昵称为“芳伯”,“罗芳伯”之名也因此传诵千秋。 根据徐继畲在《瀛环志略》所说:“近年粤之嘉应州人,入内山开矿近已逾万人。择长老为理事,谓之客长,或一年或二年更易。丁口税银由客长输荷兰 ,洋船凳头,亦荷兰征服收。”说明了兰芳公司并不是“独立政府”或“共和国”的性质,因为兰芳公司要向当时殖民政府纳税,表明两者之间是从属关系,而非独立国家。 根据《兰芳公司历代年册》和一些文坛前辈所说,罗芳伯当时是从西加省三发(Sambas)上岸的。此处“但见长林丰草,广袤无垠”,当地土著以狩猎采野果为生,整个一个荒蛮之地。但在罗芳伯的眼里,这地方将是“沃壤千里,所谓天府胜地也”。 在罗芳伯到来之前,坤甸附近的东万律和茅恩等地当时已有来自潮阳、揭阳等地华人聚集而居,还组织了“聚胜公司、四大家围”。而在另外附近的地方,则有来自潮州的大埔人居住,双方经常发生纠纷。后来,经过《年册》所描述的“虎头燕颔,长耳方口,喜怒不形于色”的罗芳伯的调解后,大家不但相安无事,而且还团结起来。 据说,当时在明黄地区有一群由叫刘乾相所领导的500多名土匪所占据,这群土匪武艺高强,非常强悍,连当地苏丹也感到“鞭长莫及”。刘乾相对罗芳伯不但不服,而且还有吞并兰芳公司的意思。罗芳伯当时动员属下武装人员说:“消灭了刘乾相,我们再吃早饭!” 结果罗伯芳的弟兄们仅花去一早上就破了刘乾相六个大寨,此战役被称为兰芳公司史上的“第一血战”。罗芳伯还派兵帮助坤甸苏丹平复各地的叛乱和土匪活动,苏丹感激之下,两人成了结拜兄弟。 西加华族对罗芳伯敬若神明 “兰芳大总制”上建总厅,下由各级人员辅政,组织地方自治机关,任命华族及土著领袖成为各级机关首长和副首长,施行德政,成为世界近代史上最早建立的民主政体雏型。罗芳伯任“大唐总长”期间,领导团结当地各族居民,共同改进落后的农耕技术,变荒山野岭为肥沃的良田;并扩大矿务事业,发展交通运输,兴办学校,提高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 在保卫治安方面,罗芳伯组织青壮年参加军事训练,平时又务农、务工和经商,并设有兵工厂,生产枪支弹药,建立巩固的防务系统,若遇上侵略者来犯,华族和大雅族等组成的防御部队便可及时反抗回击,妇女儿童们则担任物质供应任务,这就是“兰芳大总制”的全民皆兵措施。由于采取了这些措施,兰芳大总制辖区内秩序井然,各安其业,由荒凉之地一跃成为富庶的“金矿之乡”“鱼米之乡”,成为当地华族、大雅族和其他兄弟民族美丽的家园。 1795年,即是“兰芳大总制”成立19年之后,罗芳伯因病在坤甸逝世,终年58岁,临终前他推荐客家人江戊伯继任总长,基本上保证了当地社会稳定的治安。“兰芳大总制”前后选举过12位总长,历时108年,直至公元1884年才被侵入西婆罗洲并占领坤甸的荷兰殖民军消灭。而“坤甸”的地名也就从此时一直传下来的。 说到东万律,应提起当地华族所参与的抗日斗争,后来促使日本侵略军大肆屠杀当地居民的浩天罪恶。当地华族之所以勇于抗日,主要是因为罗芳伯威武不屈精神使然。事源日军南侵时(约1942年),西加省华族联合当地兄弟民族以游击战和地下活动反抗日本侵略军,这事令日军视如眼中钉,后来日军于1944年6月28日在东万律把包括数百名抗日志士在内的2万多居民用机关枪扫射杀害,并掩埋在一个大坑里,这就是“东万律万人坑”惨案。 2010年7月7日,笔者随行的客家文化访问团在梅县梅北中学找到了“罗芳伯纪念楼”。虽然这里的“罗芳伯纪念室”没有过多的历史遗迹,但我们却见到了罗芳伯及其兰芳大总制的活教材——梅北中学校长李维辉(笔名李佚)。梅北中学本身成立于1907年,是一间历史悠久的校舍。李佚不仅是教育界专才,他也是一位默默耕耘的历史研究专家,他穷30多年的研究对象就是罗芳伯及其“兰芳公司”。 李佚校长向笔者坦诚说,他在年幼时曾听过其叔父讲述罗芳伯在南洋所作所为,从小便对“兰芳公司”感到浓厚的兴趣,他在梅北中学执掌教鞭以来便开始收集有关的资料,获得《罗芳伯略史》一书及一些有关罗芳伯的照片之后,他便在校舍内建立了“罗芳伯纪念堂”。 客家人主导辛亥革命 根据梅县梅北中学所提供的资料,1937年正当中华民族抗击日军入侵之际,为了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呼吁社会“众志成城”报效国家,同时也解决教室紧缺的现象,梅北中学董事会决定在该校南端成立“罗芳伯纪念馆”。当时校董张开灵自告奋勇前往南洋募捐义款,获得侨商章造时、李启我等大力资助,于1940年5月在学校大钟楼斜对面,南斋小学教室侧面建成了“罗芳伯纪念馆”。 然而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文化大革命爆发之际,罗芳伯瓷像及纪念碑皆被砸碎。1986年,梅县教育局拨款1.2万元人民币重修“罗芳伯纪念馆”。 尔后在2005年7月,“罗芳伯纪念馆”因地基下沉,墙体开裂成危楼,梅北中学当局发动校友募捐再行修整,把原来的木质结构改为钢筋水泥框架,于2006年4月成为现时的四层楼房的“罗芳伯纪念楼”。这次动土的同时也美化了整个校园,总建筑面积达1000平方米,耗资70多万元人民币,其中梅县人民政府拨资10万元,校友彭淦波捐20万元,各地校友也有捐助。 根据李佚的研究,所谓罗芳伯在建立“兰芳公司”之后曾返回梅北镇的西南村探亲,此事甚有疑点。因为当时满清政府视海外华人为“天朝弃民”,罗芳伯本身又是朝廷“杀无赦”的通缉犯,而“兰芳共和国”成立之始,乾隆皇帝也还在,罗芳伯做事胆大心细,“兰芳公司”也正当需要治理之际,罗芳伯绝对不会如此冒险的。 梅州农园业发展前途光明灿烂 罗芳伯和他成立的“兰芳公司”,深受西加省各地居民的赞颂,目前还保留了许多纪念遗迹,其中是东万律的芳伯公学,坤甸的罗芳伯纪念厅和墓园,淡水港有兰芳公馆,新埠头有罗芳伯庙与“兰芳总制”石旗杆等,而梅州梅北中学罗芳伯纪念堂的罗芳伯纪念室则有丰富的历史文献,包括了李佚这位活教材。 台湾投资家罗先生聆听李佚校长讲述罗芳伯的历史后,深为罗姓先辈的英雄事迹感到自豪,他表示回到台湾之后一定要告知那里的亲友,并选择适当的时间带领一个文化旅游团再次到梅州观光,甚至还要来到印尼西加里曼丹的坤甸、山口洋等地探访罗芳伯历史遗迹。(hhsh)

梅北罗芳伯纪念馆历经挫折

Read More »

1 2 3 5

You cannot copy content of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