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与戏剧(5)
赵德仁肖像

雅谷·苏玛佐(JAKOB SUMARDJO)

然而,这两位作家对城市平民戏剧的改革并未见成效。他们对华人知识分子的意见嗤之以鼻。直至1925年,赵德仁(Tio Tek Djien,又称T.D. Tio Jr)对华人戏剧进行革新并大举成功。他亲自整顿斯坦布尔戏剧和贵族戏剧,成立了奥利安(Orion)剧团,追随叶源泰1891年的步伐进行巡回演出。

为了说明社会各界对马赫由模仿者的诸多评价,下面摘录刘玉兰译作《贾丽娜·阿丁达》当中的一段前言:

“如果读者们忆起20多年前叶源泰的斯坦布尔戏剧是多么工整流畅,再对比一下现在的斯坦布尔戏剧和贵族戏剧,一定可以看出两者之间的差别,会对现在的戏剧兴趣顿失……慈善戏剧亦是如此,我只对王德汉(Ong Tek Han)的戏剧感兴趣。”

在上述叙述中,清晰可见斯坦布尔戏剧的创始人叶源泰和艺术家马赫由的影响力。他们是城市戏剧梦想的化身,备受华人、混血人种、土著和荷兰人的敬重。1925年,随着奥利安巡回剧团以及紧随其后的达尔达尼拉(Dardanella)巡演剧团的成立,出现了全新的马赫由表演风格。

戏剧的黄金时代:

奥利安剧团和达尔达尼拉剧团

赵德仁是北加浪岸一位华人富商的儿子。当奥利安·斯坦布尔巡回剧团在他父亲的奥利安游乐园表演的时候,赵德仁对剧团明星里布特女士(Miss Riboet)一见倾心。作为一名经济学专业人士,赵德仁执意加入里布特女士的剧团,并在与里布特女士结婚后如愿以偿。他的现代化理念将奥利安打造成为一个注重剧本、结构严谨的剧团,剧中每一幕戏和场景的划分都更为细致和紧凑,而不像当时的斯坦布尔戏剧和贵族戏剧那样有许多即兴表演。

当作家兼记者的杨众生(Njoo Cheong Seng)加入里布特女士之奥利安剧团后,赵德仁如虎添翼。杨众生根据当时发生的事件来编写剧本,如《赛加》(Saidja)、《苏米亚蒂》(R.A. Soemiati)、《峇厘之恋》(Gandrung Bali)、《梭罗的乌鸦》(Gagak Solo)、《伦德亚的乌鸦》(Gagak Londra)、《骷髅》(Tengkorak)和《蒂姆莉雅娜》(Timoeriana)等。他的大多数剧本都有着罗曼蒂克情调,情节跌宕起伏,峰回路转,类似于情节剧。剧本吸引观众之处就在于表现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这样一来,女人们就会邀请朋友、男友或丈夫一起观看。一个戏剧爱好者可以带来两个、三个甚至更多的观众。

1926年,这一创新的举措之后,达尔达尼拉剧团应运而生。其创立者是毕德罗(A. Piedro),也称威利·克里马诺夫(Willy Klimanoff),是一位马来西亚槟城的俄罗斯后裔。如果说奥利安剧团的名角是里布特女士,那么达尔达尼拉剧团的台柱则是人称“泗水黑仔”的陈清木(Tan Tjeng Bok),因为这个剧团确实来自泗水。

虽然依旧表演一些斯坦布尔戏剧时代可以一夜演完的故事,达尔达尼拉剧团和奥利安剧团一样,主要演绎一些当代故事。达尔达尼拉剧团的剧本出自安查尔·阿斯马拉(Anjar Asmara)之手,但他并没有遵循西方戏剧细致的创作传统。《桑西医生》(Dr. Samsi)是达尔达尼拉剧团的代表作,但它的剧本只有大约16页。原来,每个角色的台词,都是由每个演员按照剧本中清晰的情节自由发挥的。

奥利安和达尔达尼拉这两个巡回剧团,凭借各自的剧本故事和舞台明星在爪哇岛相互竞争。这场“商业戏剧”的竞争从1926年一直持续到1934年左右。由于是商业性的专业戏剧,其中的娱乐元素肯定是必不可少的。

为了更好地了解当时的戏剧发展情况,这里有一则1929年刊登在《电影世界》(Doenia Film)杂志上的达尔达尼拉剧团的广告:

“达尔达尼拉”马来剧团现正在茂物演出。现代化的道具、服装、游戏和规则。全新的道具和剧院内饰!全新的现代故事!还有更多特别的、现代的流行表演:芭蕾舞者跟我一起跳黑人扭腰舞;蓝调音乐的诞生;哈利路亚;蓝星;君士坦丁堡(黑人舞);在月光下;不要带露露;内布拉斯卡州;阿帕奇舞;夏威夷舞;朗诵:姑娘;Ah-哈;巴伦西亚;玛丽安;在撒哈拉沙漠;拉莫纳;雨伞……我们将于六月中旬在茂物演出,然后七月初在苏加武眉,七月中旬在万隆演出。敬请期待!

广告中突出了全部“现代”成为表演吸引观众的一大卖点。达尔达尼拉剧团的首席女演员是毕叶德罗的妻子黛薇·嘉(Dewi Dja)。安查尔·阿斯马拉(Anjar Asmara)的代表作如《桑西医生》(Dr. Samsi)、《驼子》(Si Bongkok)、《海达》(Haida)、《粽子》(Tjang)、《法蒂玛》(Fatima)、《前沙哇伦多》(Ex Sawahlunto)、《农村的姑娘》(Gadis Desa)、《米囊加保的狮子》(Singa Minangkabau)则更为现代化。

上述两个剧团的华人明星分别是陈清木和杨菲菲(Fifi Young陈金娘/Tan Kiem Nio;杨众生之妻)。陈清木是一个吉他手,擅长剑术,人称“爪哇的道格拉斯·费尔班克斯(Douglas Fairbanks of Java)”,享有好莱坞影星般的声誉。他的戏迷当中有许多寂寞的庄园主太太,所以他经常收到寄给他的金别针。陈清木是达尔达尼拉剧团身价最高的男演员(有关杨菲菲和陈清木的内容,详见本书第二部分的电影部分)。

在两个剧团之间的角逐中,里布特女士的奥利安剧团最后败下阵来并于1934年解散。随后,杨众生和杨菲菲跳槽到了达尔达尼拉剧团。关于赵德仁之所以会在较量中输给毕德罗,作家子游(Tzu You)在1939年作如是评论:

“实际上,赵德仁等可以将里布特女士的奥利安剧团打造成顶尖的剧团,但他太过迎合大众口味,缺乏面对观众的勇气,也没有去引导观众尊重戏剧艺术。他认为大多数的观众是妇女,无法真正欣赏戏剧艺术。

观众前来看戏只是为了消遣,而不是因为戏剧的精彩。他尤其想讨女性观众的欢心,理由是如果女人们感兴趣了,那么她们的丈夫和家人一定会乖乖就范。他的目的就是让观众开怀大笑,这就毁了诸如《梭罗的乌鸦》(Gagak Solo)等戏剧,因为在本该严肃的地方反而在插科打诨。”

达尔达尼拉剧团演出《桑西医生》的海报

自从里布特女士的奥利安剧团破产后,达尔达尼拉剧团从此再无敌手,不断地在印尼各个城市、东南亚地区乃至印度进行巡演。二战前夕,毕德罗前往美国,而他的手下则选择回了国。

达尔达尼拉剧团的继承者们纷纷成立新剧团,艰难度日,如“杨菲菲之塔剧团(Fifi Young’s Pagoda)”,但并没有维持太长的时间。可见,经营剧团不仅需要戏剧艺术天赋,还需要有管理能力。

革命时期和20世纪50年代,依然可见喜爱表演印尼现代社会剧的达尔达尼拉戏剧演员活跃各个专业或业余的剧团。在夜市,还可以见到戏摊子,在模仿达尔达尼拉巡演剧团。然而,时过境迁,殖民主义已然寿终正寝。殖民时期将居民划分为荷兰人、外国人、华人、印尼阿拉伯混血和“土著”并将其限制在各自的文化框架中的政策已不复存在,社会一体化已然形成,戏剧艺术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原载《华人在印尼民族建设中的角色和贡献(第二册)》。本篇未完待续)

分享 (Share)
Picture of Wenxi Zhang

Wenxi Zhang

评论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热文推荐

You cannot copy content of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