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口古镇文物凝固千年历史
梁映堂首创印华学校 梁密庵襄助辛亥革命 (客家文化浅识篇之三)

雁洋镇是叶剑英元帅故居,我们可以参观叶剑英纪念馆。然而,笔者这次是跟随胞兄何孝梅,并由堂弟孝泽、孝博与台湾企业家罗先生及数位地方官员等陪同,而且已经与旅居广州、深圳等地区的本家兄弟姐妹们约好,希望大家能于七月五日在松口镇富坑村祖家来一个大团圆,因此笔者也就遵从众议,先去松口祖居,然后在回程的路上探访叶剑英纪念馆。

我们在雁洋镇参观了闻名遐迩的继善楼。继善楼属列杠式客家围屋,由旅印尼华侨朱琪源等兄弟五人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动工兴建,依山傍水,坐北向南,占地面积2680平方米,共有70间房间,直至民国三年(1914年)方始建成。这种客家民居建筑以七排横屋由五个大门联结而成,称之为“七杠楼”,其建筑艺术及营造的文化氛围极为吸引力。屋内处处弥漫着浓郁的儒家传统文化,保存许多典雅雕刻和精致绘画及别具一格的书法。

松口镇的承德楼是梅州市保存最完好、仍在使用的围龙屋。承德楼是泰国华侨侨领梁耿昌于1885年开始兴建,1896年建成使用,占地面积3780平方米,三堂二横一围龙,共有83间房。

梅州市梅江区有一座新建成的中国客家博物馆,刚好是在梅江河边客家公园旁边。博物馆馆区占地170.3亩,建筑面积3.7万平方米,由主馆客家博物馆、分馆黄遵宪纪念馆、梅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梅州华侨馆、梅州大学校长馆、梅州将军馆、梅州名人廉吏馆、客家匾额馆以及《客家文博》杂志社组成。

历经百年沧桑的松口老街。
松口老街不远就是松江旅舍,旅舍对面(右图)就是祖辈们昔日赖以飘洋南洋的火船码头。

实际上,从雁洋镇只要驱车不久,便可来到“客家千年古镇”——松口。这个古镇位于梅江上游,在以水路交通为主导的时代,这里一度成为嘉应州(梅州)商业最为鼎盛之地,甚至有“自古松口不认州”的盛名,也就是说这个镇区足能与主体地区抗衡。

松口古镇建制早于梅州,历来以文风鼎盛、教育发达称著。这里具有千年的历史,虽经过千百年以来的风吹雨打,但仍保存着丰富的客家人文资源。

松口镇位于梅江下游,梅县东北部,属依山傍水的小盆地。自从松口、松东、松南三镇合并之后,面积达326.8平方公里,直至2009年总人口增为6.9万多人,成为梅县第一大镇。虽说松口镇总人口不及7万人,但散布在全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松口祖籍人却超过了60万人。

这个古镇曾经是广东内河其中一个最大港口,受过千年社会的孕育,聚集了来自古时中原移民的后裔,因此具有丰富的客家人文资源,享有“文化之乡”、“华侨之乡”和“山歌之乡”的美称。

松口镇大虎坑村易名富坑村

根据史籍,松口在西汉南越王赵陀时期称为“东畲寨”,东汉、三国、西晋时改称“义安围”,五代后晋开运二年(公元945年)才称为松口镇。然而,清初时期曾把松口镇改称松口堡,新中国成立之后在1950年改称松口区,后来再称为松口镇。

纪念革命志士梁密庵的松口密庵亭。
2007年,由梁世桢倡议新建的八华学校外观和内景。

而且松口曾经是辛亥革命远略筹策之地,辛亥革命倡议人孙中山先生1918年5月曾到承德楼会见梁密庵(1880-1940年)先贤,并在谢益卿、谢梦池父子的爱春楼入住三日,感谢这些爱国客家人支持中国首次的民主革命事业,希望继续努力,革命尚未成功。当时梁老等积极给予响应,并号召其他客家人捐赠义款,留下宝贵史话。

孙中山先生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之后也向已故的梁密庵颁发旌义状:“梁密庵于中华民国开国之初,踊跃输将,军储赖济,特给予旌义状,奕代后民,永多厥义。此旌。临时大总统孙文。中华民国元年三月初一日。”

梁密庵何许人也?他就是印尼华人社会贤达梁錫佑(1904-1990年)之父,现时印尼全宝集团董事长梁世桢之祖。梁世桢本人至今也秉持先辈崇高遗志,在印尼兴学办教,重建八华学校庞大工程。(有关梁密庵可歌可泣的更详细事迹,读者可参阅印尼归侨、客属作家饶淦中所写《一门鼎盛昭青史 梁密庵五代印尼创业记》一文)

梁密庵的父亲是梁映堂。梁映堂在晚清光绪时代被印尼侨商们推选为巴达维亚中华商会会长,就是在这个时候,梁映堂发挥了巨大的潜在才干,他提倡中华文化教育,提高华侨地位,为社会培育人才。并于1901年3月17日,他与其他中华商会理事们在巴城八帝贯中华会馆内创办了荷印时代第一间华语学校——“中华学堂”(即是“八华学校”的前身)。八华学校虽然在1966年被当时执政的所谓“新秩序政府”关闭,但梁映堂的曾孙、如今的著名印华企业家梁世桢,在2007年倡议新建八华学校,并获得众多热爱中华传统文化同道的支持,致能一鼓作气让八华学校浴火重生。

我们再回到上个世纪初期的话题。1903年,梁映堂又与潘景赫等人倡办了“义成学堂”,以印华先贤们于1881年在巴达维亚石桥头建立的“客属总义祠”为校舍。

后来“客属总义祠”改名为“百氏总义祠”,这个“总义祠”到了印尼独立之后仍有频繁的活动,直到1965年9月底爆发“九卅事件”后才被关闭,并改作印尼学校用途。然而经过印尼华裔人士多次交涉和努力,当局才同意给予局部开放。

如今我们可以在经过百年沧桑的“百氏总义祠”看到原先的“百世流芳”牌匾,以及下面林立的肃穆神主牌。

客家人主导辛亥革命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建于光绪七年(1881年)的“百氏总义祠”《吧城创建义祠叙》,碑文开宗明义写道:尝思过都越国,圣人有行道之怀;浮海乘槎,吾辈为谋财之念。客商之远适异国者,姑不具论,即飘游吧城不啻数十万馀。稇载荣旋者固甚多,丧身殒命者亦不少。嗟夫,一朝入梦,故国长辞。残魄孤魂,孰悯凭依之失所;悲风泣雨,谁怜祀奉之乏人?(hhsh)

分享 (Share)
Picture of Halim Utomo

Halim Utomo

评论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热文推荐

You cannot copy content of this page